当其时也,润业风投的股东构成也变为朱天晓持有31%的股份,苏州工业园区中润投资有限公司持有40%的股份,苏州新区恒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有29%的股份。朱天晓等自然人完成了对吴中集团的实际控制,并间接控制了江苏吴中。
不过这仅是一个过渡期,在2009年10月吴中集团通过存续分立的形式保留除江苏吴中股权外的全部资产与负债,并将吴中集团持有的江苏吴中全部21.29%股权分至由赵唯一等9名自然人控制的持股型公司苏州吴中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时任江苏吴中董秘金建平曾在改制过程中表示,此次改制是对整个管理层的激励,既将股权明细到个人又避免造成某个人的“一股独大”。
回溯2003年改制,赵唯一等人不谋求实际控制人地位的承诺如过往云烟般散去,江苏吴中亦成功实现MBO。而朱天晓则继续坚守深耕房地产市场的吴中集团,直至2013年11月29日仍被从前的下属称呼为“朱局”。
[记者手记]成功的路径为何这样相似?
刘章号
在此番季案东窗事发牵涉朱天晓的消息传来后,殃及江苏吴中股价,事发当日时代周报记者致电江苏吴中何以不出澄清公告。次日,江苏吴中发出公告称,“目前公司与江苏吴中集团有限公司不存在控股、持股关系,朱天晓先生也不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公司与江苏吴中集团有限公司及朱天晓先生个人不存在关联关系。”因而被一众小股东自嘲为“躺枪”。
对于江苏吴中的股价或许是误伤,个中缘由实在是因为朱天晓作为“吴中系”的符号性人物,对旗下资产的影响痕迹颇重,更由于朱天晓在创办吴中集团前后头顶的诸多官帽,令外界以为朱天晓的能量并未消解,自然裹挟其中的飞沙走石余威不小。
朱天晓曾身兼当地教育局局长与下属集体企业法人代表,此后集体性质的校办公司又通过一步步改制实现MBO,转变为民营企业,个中曲折即便合规合法亦难免落人以瓜田李下的口实。而在成功运作旗下公司开拓市场之时,与个别官员的贪腐轨迹如有交集则无疑令其更难辩白。
曾有涉及某高官案情企业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诉苦称,公司起步之初或也得到某些“贵人相助”,但一旦做大又岂是一二位官员所能“恩赐”。然而,目睹近来翻船的企业家少有不沾官场浑水、不由官员提携干系而大获成功者,虑及此,则不免掩卷长叹:“成功的路径为何这样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