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前来采访的时代周报记者,卓有开门见山地表示,吴中集团对于朱天晓协助调查一事无法核实亦无法做出澄清,一切唯有等到有关部门公布结果。
据可靠信息显示,吴中集团的战略性投资及整体管理由卓有负责,他同时担任今年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汇融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汇融”,01290.HK)非执行董事,并间接持有6%股权。
对于时代周报记者想看一看年报或审计报告的要求,吴中集团表示实属公司商业机密,不能外传。
在访谈中,卓有将董事长朱天晓形容为“战略制定者”,并一再强调,朱天晓不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只在年度会议上就大政方针作出决策,剩下的自有执行者。言下之意,似乎此时“战略制定者”朱天晓只需做甩手掌柜,但是对于目前朱天晓的去向及集团运作模式会否因此事而发生重大变化,卓有不愿正面回应。
此前朱天晓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还包括代表集团洽谈政府项目。因为城市建设与运营是吴中集团的主要产业板块,十年来相继完成了20余个政府工程和BT项目,如今在建设的有苏州东太湖湖滨新城、扬州江都滨河新城、安庆龙山凤水等大型项目。而仅以目前公开的信息显示,上述两大项目扬州江都滨河新城和安庆龙山凤水都获得了朱天晓的亲自主导,并在与当地主官的接洽中亲自出马,直至最后成功获取项目。
有熟悉季建业升迁路径的官员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季氏从吴县起步,没有诸多“红顶商人”的鼎力支持亦难以越过那么多台阶。
朱天晓在“吴中系”中影响力也颇深,尤其对其出手阔绰印象颇深。由于朱天晓曾担任吴中区教育局局长,其一众高管中又多来自当地校办企业人员,如江苏吴中董事长赵唯一曾起步于木渎中学,任吴县市木渎中学团委副书记、书记,木渎中学工业物资供销经营部经理,吴县校办工业物资供销公司经理。查阅历年木渎中学简报发现,每逢教师节,朱天晓大多会在木渎中学参加活动,无论是身在教育局局长任上还是以吴中集团董事长的身份。即使在卸任教育局局长之后,朱天晓参加木渎中学的此类活动时,都有吴中区教育局主要领导的陪同。甚至在2012年的教师节活动上,当地教育局局长当场致意朱天晓,“感谢他一言九鼎”。
一人分饰三角
说起朱天晓“一言九鼎”的地位,还要从吴中集团的演变说起。
吴中集团最初由一家校办企业演变而来,前身为吴县工艺制衣集团公司,该公司是由吴县市(后撤县设吴中区)教委通过银行借贷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2003年,吴中集团整体改制,由校办集体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性质按集体股、自然人股、期股设置,分别占总股本的20%、60%和20%。
此前吴中集团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均是苏州市吴中区校办工业公司(以下简称“校办工业公司”),而在这一轮改制中,校办工业公司让渡出股权,由赵唯一、姚健林、卓有等以公司管理层为代表的15位自然人合计受让51%的股份,苏州润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业风投”)合计受让29%(含自然人朱天晓9%的股权,纳入期股管理)的股份,剩余20%的股权仍由校办工业公司持有。
在此次改制中一项颇为巧妙的安排,避免了校办企业集体性质的遽变。按照安排,润业风投受让的29%股份仅作为期权存在,并将全部表决权授权校办工业公司行使。同时,赵唯一等15位自然人虽合计持有51%股权,但承诺将不以任何结盟的方式构成一致行动人。换言之,校办工业公司以其行使的49%表决权继续充任实际控制人。
在此轮改制中,朱天晓并未直接作为收购人出现,而是隐身于润业风投,其个人通过润业风投持有江苏吴中9%的股权。更微妙的是,朱天晓一人分饰三角,既是校办工业公司的法人代表,也是吴中集团的法人代表,更是润业风投的法人代表。
吊诡的是,校办工业公司为苏州市吴中区教育局下属的事业单位法人,据此前公开信息,朱天晓在2002年曾担任吴中区教育局局长一职,同时在此改制期间为校办工业公司法人代表。视线稍向前延展,季建业亦于1990年至1996年间在吴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两人任职履历交集肇始于此。
在时代周报于江苏吴中采访过程中,朱菊芳口中依然称呼朱天晓为“朱局”,他也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对朱天晓非常熟悉,但不愿在这个时候对朱天晓的为人处世与个性作风作出评价。
事实上,“朱局”的称呼当是“吴中系”(包括未分立前的江苏吴中与吴中集团)员工对朱天晓的亲切称谓,在江苏吴中从吴中集团分立出去以后,仅有数人尚能继续延续这一称呼。当朱菊芳在一旁悄然向姚建林汇报时代周报记者前来采访一事时,提及朱天晓亦是沿用了“朱局”的称谓,称“他想了解关于朱局的事”。
一位熟悉吴中集团架构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吴中集团在校办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既有朱天晓曾经的官场经历发挥隐性作用,也有一众高管在教育局下面各个校办企业的积累。查阅招股书可知,赵唯一曾担任吴县市木渎中学团委书记,姚建林曾任吴县市东山实验小学副校长,称呼朱天晓为“朱局”自然应当。而这两人目前分别担任江苏吴中董事长与总经理。
校办企业分立往事
梳理吴中集团的股权变动轨迹可知,依稀可以看出朱天晓被过去的下属尊称为“朱局”的原因。
2003年,吴中集团的改制是一众高管首次分享企业发展红利;而2009年的存续分立则是高管内部的权益分红,以赵唯一、姚健林为代表的九位高管选择与母公司吴中集团分家,用江苏吴中的表述即为此前的股权结构不能较好地保证经营管理层的股权激励作用,显然存续分立后直接由该九位管理层控股且为实际控制人的苏州吴中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更能代表其利益所在,也便于直接掌控江苏吴中。
为了彻底实现MBO,也为了下一步吴中集团存续分立铺路,此前一直扮演实际控制人角色的校办工业公司在完成历史任务后离场。
如前所述,校办工业公司一直为吴中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变化发生于2008年3月,校办工业公司忽然将其持有的吴中集团20%股份全部转让给润业风投,同时润业风投也撤销了对校办工业公司关于吴中集团29%股份表决权的授权。至此,润业风投完成了对吴中集团的实际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