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让孩子有一个外籍身份。”林木决定让太太去洛杉矶生下第二个孩子。
他是杭州一家私营企业的企业主,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企业经营状况不错,唯一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父母一样接受“洗脑式”的教育。他要给孩子提供更多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在他看来,只要孩子获得“美国身份”,他们将一起变得“自由”。
林木开始研究“赴美生子”这件事中的各种套路,最终发现这是一门非常赚钱的生意,而其背后还有着强大的商业逻辑和鱼龙混杂的实操门派。
身份转换的逻辑
张玲是一名安徽籍的80后女孩,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没有解决落户问题。像她这样的年轻人,生活与工作在严格的户籍准入制度下被无情割裂开来。“不安全感”和“焦灼感”笼罩着他们的“身份”。
他们不得不为自己和后代考虑更多,开始寻找转换身份的途径。张玲的朋友中,经济条件和时间都允许的,已经成功通过“在职进修MBA”的渠道落户北京,“要有靠谱的人脉支撑”,而这一渠道很快也行不通了。根据最新的“北京市2013年非京籍应届毕业生落户政策解读”,“硕士生不得超过27岁”。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大城市,“身份转换”的竞争太激烈了。在这场竞争中,除了有钱,还必须得有权、有人,三者缺一不可。
幸运的是,张玲的丈夫通过“高端人才引进”政策解决了北京户口,这让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顺理成章地成了“北京人”。但很快张玲又意外怀上了二胎,而他们不具备生二胎的政策条件。根据北京相关政策规定:非婚生头胎应按统计部门公布的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倍征收社会抚养费;已婚生二胎及非婚生二胎,则按3~10倍征收。统计部门公布的2012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5万元,张玲将面临21.9~73万元(夫妻双方)的超生费用。“即使罚款了,也不一定能上得了北京户口。”
她决定通过境外生子的方式彻底给第二个孩子实现“身份转换”。
2008年以前,香港是林木、张玲这样的家庭最佳选择。“赴港生子”也是境外生子这门“政策生意”产生和规模化的逻辑源头。
发生在2001年的“庄丰源案”为大陆孕妇赴港生子打开了政策的大门。《香港特区基本法》第三章第1条规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前或以后在香港出生的中国公民”可判定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当时,香港生育率处于全球最低状态,人们担忧老龄化社会影响香港整体竞争力。“赴港生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香港生育率,缓解老龄化危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特区政府的肯定。
2003年,香港政府为了进一步提振经济,向中央政府申请开放港澳自由行,大陆居民持港澳通行证在港可逗留7天。这一原本为招揽内地居民赴港旅游而制定的政策,却为赴港生子大开方便之门。
怀着各种目的的内地孕妇,开始急切地赴港生子。有人是为了生二胎,有人是为了曲线移民,也有人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由于地理、语言和文化上的便利,大陆孕妇将香港作为境外生子首选地。此时,中国大陆居民到美国、加拿大生子还没有形成火热的市场。在香港,增长势头在10年间以50倍的速度飙升——2001年,香港“双非”新生儿的数量只有620名,直到2010年,这个数量达到3.26万名,2011年飙升至17万名。
随着分摊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以及就业机会的分母数的不断扩大,香港本地居民逐渐对此提出异议。香港一家报纸甚至出现“香港人,忍够了”的大幅广告,以此表达对内地孕妇“赴港生子”的不满立场。
与此相对应的是内地相关政策对“双非儿童”的“零接受”。2012年9月,深圳市公立小学就出台了“不接收港澳生”的政策,只接收外籍、台湾籍学生。“双非”父母想给孩子上内地户口,但内地“单一户籍制度原则”要求其必须放弃香港身份,而香港居留权的原则是“一经拥有,永不丧失”。根据香港特区法律,要放弃香港居民身份,必须放弃中国国籍。这让本想钻政策空子的“双非”父母成了政策的夹心层,动弹不得。他们必须回到原点,给孩子更换国籍。
2012年4月,新一届香港特区政府宣布,香港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在2013年全面停收夫妻双方都不是香港居民的“双非孕妇”。“零双非政策”彻底关闭了“赴港生子”的政策闸口。
张荣奎赶上了末班车,他觉得小女儿很幸运。虽然先后创办、经营了多家连锁品牌洗衣店,有过硬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但出生在香港的小女儿让他觉得跟自己的农村出身有了一个仪式般的切割。2012年下半年,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一起到美国洛杉矶开始了新生活。
美国又成了新大陆(15.90, 0.38, 2.45%)
张玲最终选择去洛杉矶生孩子。她和林木一样,发现在美国,尤其在洛杉矶,“赴美生子”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还被分解成各个细微的节点,以“中介”、“咨询”、“代办”的形式存在。
这条产业链,在中国大陆地区则是名目众多的各种中介结构(新浪财经注:应为中介机构),其中网络知名度比较高的有“美宝之家”、“优生美地”、“香水湾”,这些公司大都在大陆注册一家以“商务咨询”为主营业务的公司,然后在全国主要一线城市开设办事处。除了以公司名义存在的中介机构,还有许多以个人名义通过网络提供咨询服务,比如淘宝上“赴美生子”的商家就在去年下半年开始逐渐增加。他们的服务费基本是每次1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