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美国银行一度曾经在市值上超越了花旗和摩根大通,成为了全美最大的金融机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仍然是一家“夏洛特的银行”,绝非美国金融界的王者,更非能够在全球金融市场翻云覆雨的主宰者。
对这一切的强烈渴望都让2008年9月13日,前美林CEO约翰·塞恩的电话来得恰如其分—“并购美林让我们最终得到了投资银行业务,这为美国银行补足了最后一片。”时至今日,刘易斯仍然表示,美林将成为推动美国银行更加国际化的重要力量,而在接受《环球企业家》专访时,刘易斯亦反复强调并购美林的全球战略意义,“美林带来了更为全球性和多元化的战略发展价值。”
值得庆幸的是,在雷曼兄弟倒下仅仅十五个月后,如今的华尔街正日益显现出恢复活力的迹象。据纽约州审计长11月17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9年华尔街的盈利状况有可能会超过三年前信贷繁荣的时代—高盛、美银美林、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在今年前九个月中便赚到了225亿美元。在美国银行如今的收入构成中,原美林业务部门已贡献了接近三分之一。
滑铁卢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一桩不到48个小时尽职调查,但价值却高达500亿美元的收购案都不像是理智行为,更蹊跷的是,这宗交易的收购方的主导者还是个曾经发动了价值超过千亿美元并购案的老手。然而在金融市场一落千丈的日子里,所有的这一切都真实的发生了:去年9月14日,美国银行和美林在雷曼申请破产保护的前一天达成收购协议。
当时,这笔交易被绝大多数分析人士视作是绝妙之作—其路径与美国政府挽救金融体系的思路完全吻合: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商业银行收购一家出现亏损的投资银行。在这一交易之前,摩根大通已经接管了最先崩溃的贝尔斯登。作为收购案的主角,刘易斯在市场的极度恐慌中被视作是英雄人物,而塞恩因拯救了自己的公司而广受赞扬。
不料好景不长,交易很快变成了烫手山芋,并最终成了刘易斯的噩梦。在去年第四季度,美林曝出了在债权抵押证券(CDO)上更大数额的亏损,去年11月底前,美林的税前季度亏损已经累积到了133.4亿美元。这使得很多美国银行的高层开始对这项收购能否最终完成表示出担忧。
但是到了12月3日,也就是美国银行的股东对该交易投票的前两天,美林的损失进一步爆发了,“简直是一场灾难!”美林财务部门的一位主管在12月7日给美国银行联络团队的邮件中写到。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美林和美国银行的股东都投票批准了此项交易。
然而美林的亏损状况继续迅速恶化,受此前几年留下的头寸和31.9:1的高杠杆率的影响,交易损失和更多的资产减记不断攀升,到了12月中,美林的税前亏损已接近210亿美元,而净亏损则高达150亿美元。此时,无论是刘易斯本人,还是美国银行的顾问都开始对这项交易打退堂鼓了。12月17日,刘易斯亲自跑到华盛顿,告诉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前财务部长鲍尔森,美国银行在消化美林公司的损失方面遇到了困难,可能引用相关法律条款推翻交易计划。
出人意料的是,结果并没有朝着刘易斯希望的方向发展,伯南克和鲍尔森告诉刘易斯,如果不能完成对美林的收购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市场动荡会进一步加剧并有可能扩散,导致本已脆弱的形势进一步恶化。而这也会给美国银行丢脸,因为他们没有做好尽职调查,没有兑现承诺。今年6月,刘易斯在美众议院监管和政府改革委员会的听证会上首次公开承认,政府在当时曾威胁说,如果美国银行因美林的亏损不断增加而取消收购交易,政府将撤销他或其他美国银行高管的职务。
如今,在被问及是否对收购美林一事后悔时,肯·刘易斯操着典型的美国南方口音,迅速而坚决对《环球企业家》表示:“与回顾过去相比,我更愿意看看未来。”可糟糕的是,自从美林交易完成后,他便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唇枪舌剑中,在政府两次注资后,刘易斯很快发现,这家他服务了40年的银行已经渐渐脱离了他的控制。此外,由于收购美林,刘易斯所曾经拥有的牢不可破的董事会也开始动摇,美国银行的一位董事在一封电子邮件里称:“这是我批准过的最离谱的交易。”2009年4月29日,刘易斯丢掉了美国银行董事长的职位。
到了9月,刘易斯发现他开始没完没了的和律师们开会。部分原因是由于去年12月,美林在曝出巨额亏损的时候仍然秘密发放了36亿美元的奖金,这使得美国证监会(SEC)认为美国银行在向美林员工发放奖金问题上对股东有实际撒谎行为。起初,美国银行不得不以3300万美元同SEC达成和解,不料在9月中旬,联邦法院法官又出乎意料的驳回了这一解协议。同时,法官还要求SEC继续就此事追究美国银行的责任,并要求调查高管的个人责任,包括刘易斯在内的高管将面临被以民事欺诈罪名起诉的可能。
这还不是全部的麻烦,在收购美林一年后,除了内部的整合外,关于这一交易本身的种种质疑开始浮出水面。由于国会议员认为美国银行对美林的收购过程中缺乏透明度,9月17日,纽约州总检察长库莫向五名美国银行前任或现任董事签发传票,以调查他们对美国银行与美林闪电合并内幕的知情程度。同时,众议院监管与政府改革委员会也就此事召开了数次听证会,刘易斯、鲍尔森等均出席过听证会,而到目前为止,调查仍在进行。
在刘易斯4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复杂的局面,“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困难的时刻。”刘易斯对《环球企业家》说。诸多压力之下,硬汉也终于倒下了, 9月30日,刘易斯对外界宣布,自己将在年底退休,在美联储的压力下,美国银行的董事会开始广泛寻找刘易斯的继任者。
成败并购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银行家们的游戏正越来越危险,而他们似乎始终没有吸取教训。
当肯·刘易斯在2001年刚刚接手美国银行之时,这个密西西比人一度希望美国银行能够重新在银行业古老的赚钱方式中获得增长,换句话说,刘易斯希望能够从大约3000万至少在美国银行拥有一个账户的客户中寻找更多的盈利方法。当时的美国银行已经在此前的几年中进行了数次规模不等的并购,其前任CEO麦科尔购买了大大小小的各种银行,而刘易斯正是麦科尔最得力的左右手。
在整个1990年代,刘易斯的工作便是让麦科尔的各种收购能够成功,几乎所有了解情况的人都认为刘易斯十分擅长整合之道。通常情况下,麦科尔买来的都是麻烦缠身的银行,而刘易斯负责决定收购来的公司应该收缩哪些业务,怎样裁员,并要想办法让这些战利品能够最终实现盈利。在必要时刻,刘易斯会展现出其冷酷无情、坚强的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与麦科尔一个对内一个对外,配合得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