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深度报道>

后危机时代:一位传奇大银行家意外陨落

来源:环球企业家 时间:2009-12-14 17:22:26
华尔街传奇人物肯·刘易斯即将凄凉谢幕,这不仅是一家全球顶级银行因一场冒险的“白衣骑士”收购而蒙尘的悲情故事,更是后危机时代政府干预的典型案例

  62岁的肯·刘易斯(Kenneth Lewis)无论什么时候总是看上去信心十足—即便是陷入来自股东、监管者和法律制定者们的重重指责声中,这位即将离任的美国银行CEO仍然对《环球企业家》坚称其2008年以500亿美元天价收购的美林公司“已经看到了回报”。

  不过这一次,以强悍风格著称的他显然并没有得到与以往一样的广泛认可:如今,当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华尔街标志性企业重新踏入盈利轨迹时,美国银行依然在同亏损的财务报表苦苦搏斗;与此同时,国会和监管部门还在就收购美林和随后的奖金披露事件上对这家美国最大的银行穷追猛打;而在美联储11月24日提出的最新要求中,美国银行还需要尽早拿出归还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资金偿还时间表。

  这一切都大大超出了刘易斯的预期,当去年9月15日,他与前美林CEO约翰·塞恩站在镁光灯下宣布交易达成之时,这位来自美国南方的银行家所设想的是凭借一家全功能银行登顶美国金融界,并能够在未来成为全球顶尖的银行业明星。然而在扮演了白衣骑士不久,梦想变成了泡沫。

  并无意外,在遭受这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重创之后,全球银行业正进行新一轮洗牌。十年前的王者花旗银行如今已经黯然失色,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相继倒下最终导致了独立投资银行时代的彻底终结。

  与以往数次大规模的行业震荡一样,在此轮全球金融业的座次重排中,绝不缺乏借机上位者。去年9月以10亿英镑买下了雷曼兄弟美国业务的英国银行巴克莱在今年第一季度就因这一交易计入了23亿英镑的利润。另外一家接收了雷曼在欧洲和亚洲业务的日本金融机构野村证券,最近也因其欧洲业务的良好表现重新盈利。而收购了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助银行的摩根大通则更是成为此次金融危机中最大的赢家。

  同样,此次金融危机中亦存在韬光养晦的传统领先者。虽然饱受道德指责,但老牌投资银行高盛仍然是从困境中最快恢复元气的金融机构,在今年第三财季,高盛的利润达到了去年同期的两倍。来自英国的老牌商业银行汇丰也是成功逃脱厄运的金融机构之一,在今年4月大举配股募集了178亿美元后,汇丰向投资者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不幸的是,所有这些都不属于曾经试图借混乱之机称王的美国银行。相反,金融危机中的一系列错误决定使得这家本来最有可能实现完美演出的银行如今彻底被打上了“失败者”的标签—在今年1月16日之前,作为美国传统商业银行代表者的美国银行已经有17年没有出现过亏损,而美林的业绩吞噬了这一纪录。如今,当美林相关业务转好之时,美国银行却受到巨额信用卡亏损所累在今年第三季度亏损了10亿美元。

  当多数金融机构的境况开始恢复时,美国银行的未来却依然笼罩在高度的不确定中。9月30日,刘易斯宣布将在年底退休,然而直至本刊发稿之时,美国银行仍然没能找到合适的继任者,来自华尔街的多位知名银行家均拒绝了其邀请,其中包括巴克莱资本的首席执行官鲍勃·戴蒙德(Bob Diamond)。

  作为曾经数年被冠以“最受尊敬的银行家”,肯·刘易斯到底做错了什么?美国银行的悲情故事让人不得不再度反思如下命题:金融机构的规模效应是否会在无限大的范围内始终成立?大型银行的增长是否只能通过并购交易完成?而业务更复杂、分支机构更多的“大而不倒”的银行究竟能否被有效管理?

纽约,纽约

  与摩根大通、高盛,甚至花旗等竞争对手不同,在收购美林之前的数十年中,美国银行从来没有成为过华尔街的主流银行。上个世纪初,当查尔斯·梅里尔和埃德蒙·林奇创建了美林公司并开始为连锁店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时,美国银行的创始者还在旧金山和洛杉矶为商业机构发放贷款。

  在大萧条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银行与美林均忙于在各自的领域中攻城略地。到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美林的投资银行部已经形成并开始为多家大型公司服务,其中包括1956年福特汽车的股票上市业务,这使得那些即便对华尔街不太熟悉的人也知道了这家公司的大名。而几乎在同一时期,依靠赚取存贷利差和手续费的美国银行也在世界金融发展史中写下了具有里程碑的一笔:1958年,美国银行发明了可以用于透支消费的信用卡,在随后七八年时间里,美国银行一度是全美最大的信用卡发卡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如今,正是这项业务的亏损在侵蚀着美国银行的利润。

  事实上,如果没有最近二十年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监管放松,美国银行或许根本不会对登顶华尔街有任何期许。在精密的计算机系统、通讯设施的帮助下,银行业第一次有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银行业以惊人的速度开始了并购与整合。1974年,39岁的退伍老兵休·麦科尔带领总部位于夏洛特的北卡罗来纳国民银行走上了扩张之路,在一系列收购之后,这家银行最终在1998年完成了对美国银行的收购,创造了美国第一个从东岸到西岸的银行,无论在营业网点数量,还是储蓄额上,全新的美国银行都占据着美国第一把交椅。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银行的业务构成和业务模式始终是传统商业银行的代表,然而实际情况是,资本市场的势力在十年前便已经超过了借贷市场的势力,交易收入逐渐取代利差和手续费成为银行的盈利核心。这就使得美国银行必须向华尔街靠拢,也就是必须建立自己的投资银行业务。

  为此,早在1997年,刘易斯的前任麦科尔便曾经做过尝试。当时,仍然在北卡罗来纳国民银行的麦科尔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蒙哥马利证券,但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这次收购并不算十分成功,在导致了大量员工离职后,投资银行相关的部分并无太多进展。而在刘易斯接任CEO之后,横亘在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已经被废除,美国银行拥有投资银行的愿望变得更加热切。

  最初,刘易斯曾希望通过依靠美国银行自己的力量来构建其投资银行业务板块。除了以不菲的薪金聘请经纪人、交易员之外,美国银行甚至还在曼哈顿耗资10亿美元盖了一座54层的摩天大楼。不过由于远离美国资本市场的核心,美国银行始终没有在内部建立起适合投资银行发展的文化,刘易斯上台后,也并没有根本扭转这种状况。

作者:  责任编辑:金色年华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