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可伶可俐
所属集团:强生
淡出原因:进入中国后一直很沉寂
1992年,美国强生公司推出全世界首个面向13-22岁青少女的面部护理品牌可伶可俐。1997年,可伶可俐来到中国。
不过,相比于强生旗下的露得清、大宝等其他护肤品牌,可伶可俐显得太过低调。2014年,露得清推出针对年轻肌肤的产品线,一定程度上又和可伶可俐的定位有所重叠。
品观君在天猫上看到,露得清、大宝都有官方旗舰店,产品在天猫超市中几千的月销量也都还比较可观。没有官方旗舰店的可伶可俐在天猫超市中仅有5款单品,最高月销109笔。一个定位年轻人的品牌却如此沉寂,品观君不得不怀疑强生是否早已在战略规划中抛弃了这个品牌。
四、露华浓
所属集团:露华浓
退出原因:入华37年,中国市场只占露华浓全球销量的2%
2013年的最后一天,露华浓官方微博更新了一条内容:“涂上一支心爱的唇膏 Kiss Goodbye!”
Goodbye说得太突然,在退出中国市场的同时,露华浓也宣布裁员1100人。这意味着露华浓结束了自己在中国长达37年的历程。
37年!没错,露华浓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外资品牌——在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广州友谊商店里就有露华浓的唇膏在售。但即便在高峰时期,露华浓在中国也只有150个柜台,每年不到2亿元的零售额。而就在露华浓黯然离开的2013年,同为外资彩妆品牌的美宝莲占据了中国彩妆市场20.8%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呆了这么久,为什么还会水土不服?有人认为露华浓在中国“定位不清”。品观君则想到,印象中几乎没在电视上看到过露华浓的广告。
品观君翻资料发现,在美国,聘请超级明星和名模代言是露华浓一贯的手段。而在中国市场,这个品牌却只在电视上投放过一次电视广告,时间还要追溯到1999年。半个世纪前美国的风云公司在中国市场却如此“安静”,难怪沦落至退出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