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以升邹佳洪
与韩国央行类似,为了对冲外汇流入,中国央行自2003年开始发行的央行票据,也在日益累积起巨大的利息支出,另外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也在大幅增大准备金的利息支出。在美元利率低于人民币利率的倒利差背景下,中国央行面临着潜在的亏损压力。
韩国央行亏损之鉴
韩国央行在1993年和1994年曾发生了数额较小的净亏损,主要是由于其发行的债券和外国货币资产之间的负利差,1995年和1996年韩国央行的运营又转为盈余,1996年韩国央行还划出约三分之二的净利润给韩国政府。2004年以来,由于全球利率降低以及阻止韩元升值的干预支出,韩国央行连续四年出现亏损。
2003年以来,由于韩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韩元实际汇率面临升值压力,为了防止汇率过快升值,韩国央行大量发行MSBs,致使2006年支付MSBs的利息达到6.8万亿韩元,利息支付占到央行总资产的2.25%。为了减轻利息支付的压力,韩国央行还在2006年12月将准备金率总体平均水平上调到3.8%。
中国央行5年应付对冲成本超7348亿元
与韩国央行类似,为了防止汇率过快升值,中国央行自2003年至今在公开市场的对冲力度不断加大。
根据统计,2003年央票初创当年发行了7226.8亿元,中国央行需要为这些票据累计付息79.19亿元(付息不一定只发生在2003年),一直到今天,央票发行规模越来越大,所需要累计付出的利息规模也越来越大。
统计显示,2004年到2007年中国央行各发行了15072亿元、27882亿元、36522.7亿元、40390亿元央票,2008年第一季度央票发行规模为17770亿元。我们以每一期的央票发行规模和发行利率计算,2003年到2007年央行累计各需要为当年发行的央票付出利息317.09亿元、650.07亿元、661.41亿元和2011.43亿元,2008年第一季度的央票应付利息则达到1113.99亿元。
由于央票期限不同,除了到期已付利息之外,很多利息支出将发生在今年、明年以及后年,2008年发行的3年期央票最终付息完成则是在2011年。
计算显示,自2003年央票发行到2008年第一季度,央行累计需要为这些央票付出利息4833.15亿元。
我们以银行业月度存款余额和当月的准备金率计算,2003年到2007年中国央行分别付出的准备金利息各约为231.66亿元、318.23亿元、380.41亿元、483.63亿元和812.06亿元,2008年第一季度是289.65亿元,累计利息支出为2515.64亿元。准备金的利息支出规模还在日益增长之中。
这样,自2003年到2008年第一季度,央行在央票利息支出和准备金利息支出上,已付利息和应付但还未付的利息规模累计达到了大约7348.79亿元。
在冲销成本攀高的同时,中国央行保有的巨额外汇资产则面临着贬值压力,因为其中大部分为正在贬值的美元资产。
根据中国央行网站公布的资产负债表,2007年底,中国央行11.52万亿元人民币的外汇资产,占16.91万亿的央行总资产的比例达到68%,这一比例在1995年时只有31.6%,在2003年时有48.1%。(表-3)
如何应对央行亏损
正常情况下,中央银行从铸币税(央行不需要为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方的“货币发行”付息)中获得的基本收入应能使其盈利,但在两种情况下央行会发生亏损,一是当运营费用超出运营收入时,出现净运营亏损,二是资本负债重估导致净值亏损等各种减值亏损超过了运营收入。从国际上来看,中央银行亏损并不鲜见。
进入新世纪后又有一批中央银行出现亏损。尤其是2005年以来,欧洲央行和韩国、菲律宾、泰国、巴西等国央行,由于冲销干预或者外汇储备贬值,相继发生亏损。
目前中国央行拥有资本金(资产负债表“自有资金”项目)219.75亿元,与总资产的比例持续下降,2007年底仅为0.12%,另外准备金规模也比较低,基于中国央行面临的潜在亏损压力,有必要充实央行的资本金,并提高其总准备金水平。
雪球越滚越大 央票5年付息超5100亿元
本报记者 方会磊 黎敏奇
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央行还必须背负这个越滚越大的负担。
2003年4月22日起,央行正式开始发行央行票据,至今已经整整五周年。作为央行对冲不断激增的外汇储备的货币调控手段,中央银行票据已经成为央行最有效和最常用的工具。
从常规的3个月期、6个月期、1年期央票到2004年启动的3年期央票,在外汇占款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央票品种的丰富和发行频率的加快也渐次明显。过去5年中,央票的发行及其需要支付的利息,于央行而言,着实不是一笔小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