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动降薪最高达50% 降薪潮中的央企如何激励员工
导语:降薪不是目的,关键是形成能升能降的市场调节机制,该升则升、该降则降,这才是重要的。
经济观察网 综合报道 据报道,在中国移动昨日召开的年中总结会上,中国移动发布了降薪方案,主要针对处级以上管理人员而非全部员工,最高降幅达50%。针对这一报道,中国移动发言人则对媒体表示,目前,中国移动正积极研究制定全集团整体薪酬制度改革方案,不会层层降薪,本着薪酬与效益挂钩的原则,将薪酬适度向一线人员倾斜,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正如经济观察报《央企降薪潮》的报道,短短半年间,一场由中央政府力推的央企中高层薪酬制度改革,已经在首批石油、煤炭、电力等领域的72家央企内部,掀起了一轮中高层管理者的降薪潮。
在今年2月,中国移动就曾下发文件降低薪酬福利,对交通费、通信费、差旅费等集中进行调整,在员工中引起了较大反响。据一些基层员工反映,交通费的取消,员工实际收入下降10%以上,最高达到36.21%。另外,中国移动集团将员工公务通信费用调整为每月350元以内。
中移动的一位内部人士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运营商的内部考核和薪酬体系的持续收紧为员工带来巨大压力。今年上半年,其所在的部门已经有多位同事离职。中国移动恐将掀起一轮离职潮。
国企高管高薪根源:市场化的薪酬制度对接了并不完全市场化的企业
那么国企高管的薪酬是由谁定的?又是怎么定的呢?中国青年报报道称,国企高管的薪酬大幅度上涨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就是2003年实行的国企高管主要同经营业绩相挂钩的、不同于政府官员的绩效薪酬制度。
但是,专家指出,上述制度的运行并不十分有效,而且央企自身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不能完全以业绩来定薪酬。社科院专家刘湘丽认为,央企在规模、资源、绩效上的优势有历史、体制上的原因,不完全是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的结果,比如一些央企土地、金融等资源占用成本都远远低于其他市场主体,单纯以经营业绩好来给予央企高管高薪酬并不合理。
而且,国企高管在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激励方案、福利制度、在职消费等方面拥有过大的、甚至是不受什么实质性约束的权力。从高管到一般员工,从薪酬到福利到职权消费,国企“自肥”的分配方式一直受到诟病。
另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在关于国企高管薪酬制度讨论中,国资委认为,央企高管的普遍薪酬收入在70万元左右,“这与其承担的经营、安全生产等重大责任相比,70万元的年薪并不算高。与社会同类型企业相比,央企高管的收入也没有高得惊人。”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央企进入世界500强,“央企的任务是代表国家利益将企业做大做强,过低的薪酬并没有竞争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是其争论焦点之一。
而央企负责人,截至目前除了行政性的安排几乎没有淘汰机制。一位国资系统官员告诉记者,国企负责人不适合或不称职某岗位时,组织上有责任重新对其安排工作,“能够让各方面尤其是当事人都满意的安置岗位非常有限,人员的流动性和优化配置非常难”。
有媒体认为,造成当前央企薪酬结构不合理的根源,就是市场化的薪酬制度对接了并不完全市场化的企业。没有辅之以市场化的高管人员管理机制,央企实行市场化薪酬最终将演变成“高水平的大锅饭”,造成更大的不公平与低效率。
降薪不是目的 约束与激励机制都要到位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说,对央企而言,这次降薪直接原因是经营上暂时的困难,但其意义却超出节支增效,更在于机制上的改革图新。过去,央企人的收入与业绩关联性差,甚至无关联,这种情况在今后会越来越少。薪酬多少,必须看业绩好坏:不能“旱涝保收”,更不能“穷庙富方丈”。
对于企业内人员对于降薪不同的反应,李锦分析说,央企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比较繁荣,央企人的日子也不错,这似乎给人一种感觉,薪酬是只升不降的,而且似乎跟业绩也无大关联,这当然是不正常的。“现在,薪酬要降了,一些人不适应,有个情绪宣泄的过程,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他们必须尽快调整过来,接受薪酬能升能降的新常态”。
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存在兴衰周期,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存在顺逆周期,我们不能将企业的管理者、员工与企业状况隔离开来,否则,就是对投资者的不公平。“这一点对央企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它的股东是我们每一个人。央企人要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实现多赢。这个思路在国资委、在央企都是已经明了的。这不是少数企业渡难关的权宜之计,而是必然规律。”
这也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无法避开的一道难题:不加强薪酬管理,不对那些薪酬水平过高、福利待遇过好、损失浪费严重的企业加强管理,就无法向社会交代;反之,如果机械、教条地执行政策,来个“一刀切”,又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不利于市场竞争。特别在大力推行混合所有制的背景下,引发的人才流失会不断加重国企的困难。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则表示,企业的活力来源企业中的人,而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就需要约束与激励机制都到位。“无功受禄、小功大禄,都是不合适的”。
他说,降薪不是目的,关键是形成能升能降的市场调节机制,该升则升、该降则降,这才是重要的。“中央企业身在不同领域,其薪酬要参照企业所在地的收入水平、全行业的收入水平、本企业的历史收入水平,同时考虑投资人的感受和消费者的感受。这样才能让央企人挣得清清白白,让老百姓心里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