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啦花儿/文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公布了“万名村医培养计划”,该培养计划中称,“招生对象主要面向应、往届初中以上(含初中)学历”。这是内蒙古为了缓解乡村医生队伍短缺而出的政策,但由于面向初中及以上学历招生培养,与目前医生的精英教育相差过大而引发争议。
在丁香论坛上关于《初中毕业就能当村医,这是真的吗?》的帖子里已经出现了400多条讨论,网友们的态度也不一而足,大体上有赞同也有反对的声音,还有对医生质量的忧虑等。
内蒙古自治区卫计委宣传处李姓处长回应称,网络上“初中毕业就可做医生”的说法系误读。报名的学生需在校完成三年医学院各门课程的学习,并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证书》,才可正式上岗。
从2015年起,我国全面启动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医学生除了目前相对较长的学校教育之外,成为医生之前,还要以住院医师的身份进行为期3年的规范化培训。医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医生至少要经历本科五年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共需要最短8年时间。而此次内蒙古的“万名村医培养计划”与本科医学生相比,确实降低了标准。
针对医生需接受精英教育的质疑,李姓处长回应称,“他们(质疑者)可能对农村地区的医疗状况不是很了解,农村地区工作环境很艰苦,医疗基础也比较差,非常需要这些乡村医生 。”
基层医疗机构的困境在哪?
据《健康报》10月14日报道,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共有村卫生室从业人员2063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911人,仅占从业人员的9.3%。不仅是内蒙古,我国部分偏远农村地区都存在着“看病难”以及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质量不高乃至数量短缺的问题。
“从2009年到2014年,中国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167.6万,其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仅占16.8%,床位增加了176.6万张,但基层医疗机构的新增床位仅增占13.8%。” 国家卫计委基层卫生司副司长诸宏明说,“医疗资源这两年虽然在增加,但大多数资源流向了大城市、大医院,基层占比还是很小的。”
这个趋势被延续了下来,2015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01.5万张,其中医院533.1万张,占76.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41.4万张,占20.2%。与上年相比较,全国床位共增加41.4万张,其中医院床位增加36.9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增加3.3万张,占新增床位总数7%。
据《2015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069.4万人,比上年增加46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00.8万人,但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仅为103.2万人,甚至比2014年的105.8万人数还下降了2.6万人。
(图片来源:12320卫生热线)
在2015年总诊疗人次中,医院30.8亿人次(占4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3.4亿人次(占56.4%),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不论是床位还是从业人员数量都远低于医院。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增长过少,甚至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量出现负增长,导致了从业人员数量与看病需求之间的矛盾。
对于农村患者而言,更为严重的是全科医生的短缺。全科医生相对于专科医生而言,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守门人。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目前我国的全科医生仅为18万,按照国际上每名全科医生签约2000居民计算,全国至少需70万名全科医生。每年通过5+3(含农村订单定向)、3+2等方式培养不足2万人,到2020年缺口仍为40-50万人。
医学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提供的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7年间,中国新增的高等医学专业毕业生约147万人,而新增医生数量只有约20万人;而2008年至2013年间,这一期间新增高等医学专业毕业生近289万人,同期新增医生数量仅为59万人,二者比例接近5:1。
虽然每年高等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看起来非常庞大,但真正走上医生岗位的人数却并不多。这是因为确实有一部分医学专业毕业生选择了其他就业方向,但是更为主要的一点的是我们倾向于把医学毕业生未来的职业等同于医生。事实上,医学大类中与医生职业有直接联系的是临床医学类,而其他的药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是为制药方向、基础医学研究和公共卫生防疫等职业所需人才设置的专业。
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医学门类本专科毕业生共56.7万人,临床医学类本专科毕业生为134123人。56.7万毕业生中,有资格报考执业医师的为20.2万人,而这部分学生还可能因为选择考研深造,执业医师考试不过关或者没有找到合适的医疗卫生单位而无法走上医生的职业道路,所以最后成为医生的人数与56.7万的毕业人数相比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但即使医学生选择了从事医生职业,也会更愿意留在大城市的医疗机构中。根据北京大学人文研究院一项针对380名医学本科生的就业意愿调查显示,八成医学生希望留在大城市,愿意去基层的不足两成。
《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针对893名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仅27.8%的受访者者表示愿意到基层工作,58.8%的受访者认为到基层工作要视具体情况而定,13.4%的受访者则直接表示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医学毕业生不愿意下基层的原因也比较现实,67.8%的受调查人群认为“工资低”,51.3%的人认为“保险、住房等福利待遇不佳”,48.5%的人选择了“生活环境差”,72.8%的人选择了“职业发展前景不佳”,67.8%的人认为“培训、进修、继续教育等机会少”,40%的人选择“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华”,55.7%的认为“不利于子女的发展”,38.2%的人选择“与家人的期待不符”。仅仅依靠乡村本身不仅难以留住医生,甚至是难以吸引医学毕业生的目光。
(图片来源:《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如何增加乡村医生的数量?
1.定向培养增加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以及卫生人员的短缺与我国乡村教师缺口大都是我国乡村长久存在的问题,与免费师范生相似的是我国也出台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教育医学生(以下简称“免费医学生”)政策。
2010年卫生部等5部门启动了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了5000名学生。免费医学生与定向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就业协议,承诺毕业后到该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在校读书期间,除了免去学费和住宿费,还会获得国家的补贴。
但这一政策暂时还不能完全解决我国乡村医生短缺的问题,首先在于培养免费医学生所需时间较长,直到2015年第一批5000名免费医学生才毕业,而毕业之后,他们还不能马上投入到工作中。他们必须先到医院接受3年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再到基层从事临床工作,所以免费医学生对于缓解乡村医生短缺的效果还未即刻呈现。其次,我国乡村医生的缺口过大,而培养的免费医学生人数有限,每年5000名的毕业生与巨大的缺口相比远远不够。
此次内蒙古的“万名村医培养计划”与免费医学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只是放低了对报名人员学历的要求,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可以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从长远看,能起到缓解乡村医生短缺的作用。
但由于存在服务年限等原因,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人员会把基层医生当做长久的职业。简而言之,如何留住通过定向培养出来的医生或是吸引其他的医学毕业生投入基层的医疗工作才是问题所在。
2.提高乡村医生待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公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城镇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平均年工资为63267元,是(城镇)社会平均工资(56360元)的1.12倍。
蔡江南曾表示,“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医生平均工资一般是社会平均工资的4-7倍,中国医生的阳光收入过低。”
2015年5月,《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医护人员普遍存在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等问题。目前国内八成医生每天工作8至12小时。近七成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
丁香园在2016年3月至4月开展了2015中国医务人员薪酬调查,超过3万名医生在线反馈了自己的薪酬情况,大部分医生认为收入与付出之间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平衡,其中约有四分之三的医生对收入感到不满,对自己收入感到满意的医生不到受调查人群的 5%。
(图片来源:健康界)
而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村医生收入与付出之间的不平衡则更为明显,乡村医生往往较为辛苦,但收入并不高。乡村医生收入主要由国家和地方财政补助、基本药物补助、公共服务补助和诊疗费用构成。虽然没有明确的数据表明乡村医生的收入,但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乡村医生的收入低于城镇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平均工资,甚至2016年还有报道称湖北省乡村医生年收入一般只有2万元左右。
鉴于乡村医生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公立医疗机构人员薪资水平的情况,提高乡村医生的收入能够吸引更多具备相关从业条件的人加入乡村医生行业,同时也能防止原本的乡村医生因为收入过低而跳到其他行业。
通过提高收入调节乡村医生数量,国外有不少例子可以借鉴,以加拿大为例,政府也有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的制度,同时与经济杠杆相配套:农村医师可以收取更高的诊疗费用,还有各种各样的补助等优惠条件,同样的工作量,农村医师可以比城市医师获得更高的收益。而在培养模式上,农村全科医生也不同于城市医生:课程更倾向于培养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