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清理门户”的家谱,曹云金“做个了断”的檄文,将师徒俩尘封多年的往事重新翻出。
在舆论场上,这对师徒的故事成为最火热的话题,里面涉及到的人情江湖、商业纷争不输于任何一本小说。回归到德云社,回归到相声行业,郭德纲这位善于嬉笑怒骂的“老班主”,在处理如何将团队向现代化转型上,呈现出一种无比矛盾、反复的姿态。
德云社改制
2010年8月,在因“徒弟打记者”事件与北京电视台矛盾公开化之后,德云社面临了爆红以来最大危机。
8月6日凌晨,当时素有“德云社四公子”之称的两位成员,何云伟和李菁通过博客发表声明,已经正式退出德云社。同日,北京挚友相声俱乐部表示已经退出德云相声联盟。
德云社一时陷入内忧外患。
随后,德云社决定自2010年8月9日起暂停所有小剧场(包括北京德云社剧场、德云社三里屯剧场、张一元天桥茶馆、广德楼剧场)的常规演出。
与这场“八月风波”同时进行的,还有德云社内部制度的“自我改造”。早前,德云社的运作以郭德纲为核心,通过同门师徒之情来互相绑定。“三年学徒、两年效力”这种传统相声行业的规矩是德云社内部的主要运作机制。
在2010年10月的一场演出后,郭德纲表示德云社已经转为企业化管理,并与全部演员重新签订周期长达10年的劳动合同。郭德纲说,打人事件及何云伟、李菁的退出,让他意识到家族式管理的缺陷性和危害性。
随后,德云社将全部演员划分为5个级别4个演出队,演员收入将与上座率直接挂钩。
这次改革所重新签订的合同最后成为了郭德纲、曹云金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曹云金在接受《北京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时表态,认为合同过于苛刻:“条款限制太犀利了,不敢签,退出要赔偿100万。如果我签约他雪藏我怎么办,不让我演出怎么办?”
根据后来《南都娱乐周刊》披露的信息,这份合同明文规定,一切演出、上电视节目、接受采访,均由德云社演出部或相关领导把关,任何人私接外活将受到停演处罚;也明确规定了合同期限、劳动报酬、工作纪律及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更引人瞩目的是违约条款,任何人 “违约要赔偿100万、5年不得从事与相声相关的工作”。曹云金最终没有选择签署这份合同,这成为师徒嫌隙渐生的开始。
与曹云金同属“云”字辈的岳云鹏选择站在师父郭德纲一边, “我和德云社已经签了十年,从2010年签到2020年”。
变化与摇摆
除了与学徒签署合同,确定法律意义上工作关系,郭德纲试图将德云社企业化的步骤还包括对外公开招聘。
2010年11月初,郭德纲现身天津卫视一档职场招聘节目,公开招聘德云社的管理人员和公关人员。他称自己很满意德云社现在从“家族化管理”向“企业化管理”的转变。
相声圈子中辈分向来有严格规定。郭德纲自创“云鹤九霄,龙腾四海”八个字来招收徒弟。
从“鹤”字科学员开始,德云社面向全社会招生。除杜鹤来、曹鹤阳、马鹤琪等少数几人外,其余大部分学员都是通过考试进入德云社。
随着德云社在全国甚至海外扩张,演员缺口越来越大。公开招募,成为郭德纲维系相声传承传统与德云社商业扩张平衡的折中之举。
郭德纲此前曾透露招募学员的进度,其中 “九”字科招募学员在2011年扩招完毕。其间不断淘汰,经过初试后,约有100人进入二试。
公开招募学员的模式与早年德云社“家养徒弟”的模式截然不同。
“这么多年来,我们所用的演员都是我自己培养的。这个有几个问题:一个就是你无法保证成才率,第二个就是你无法保证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之后他的性情的变化,你不知道你把他培养出来会出现什么情况。”2016年,郭德纲在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谈及早年学徒培养机制时,满是人心难测的无奈感。
郭德纲对德云社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造上,步子虽然不大,但大方向是确定的。然而,令外界意外的是,郭德纲在2016年8月拿出一份家谱,家谱中同时公布了德云社十大班规及被革出师门或暂留查看的弟子。
这份家谱的出现仿佛是对德云社旧模式的“复辟”。不少声音认为,郭德纲一方面通过现代公司的合同制度对学徒进行劳动关系管理,一方面又试图通过传统家谱实现道德和情感绑架。
郭德纲实际上也看到了这种矛盾性,在接受《人物》专访时,他坦言德云社既像现代企业类型的文化公司,又像富连成的京剧戏班。学员一边享受着传统戏班的培训方式,一边期盼文化公司的收入模式。
“(毕业之前)先是富连成,毕业之后,然后我们就成文化公司了,给他留下吧,他自个儿心里不平衡……你又把他捧红了,他留在你这儿上班,他老觉得我是不是吃亏了。”
“孤舟”德云社
媒体曾经总结郭德纲对于相声产业链条的理解:相声是产品,电视台是广告,剧场是商店。
小剧场一直是郭德纲最为看中的部分。早年间尚未暴得大名的郭德纲为了支撑小剧场演出,一直拿自己在电视台打工的工资补贴剧场支出。
2006年,郭德纲和德云社的爆红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复兴了相声小剧场演出。相声团队聚乐部成员王惟告诉腾讯财经,十年前是相声小剧场演出的“黄金时代”,仅北京城的小剧场数量就高达50多家,“几乎是开一家、火一家”。
不过,这样的好时光并未持久。德云社的爆红曾得益于互联网的传播,互联网代替电视台成为相声的最新广告平台,吸引一批批观众来到剧场听演出。
互联网倡导短平快的传播机制,而相声表演则是需要演出者铺垫充分,然后抖出包袱。相较于岳云鹏与搭档孙越你来我往的逗趣表演,互联网原住民们更喜欢的是岳云鹏卖萌耍宝的gif表情包,或者是演唱一段洗脑神曲《五环之歌》。
“很多段子,我们还没有演出,互联网上的用户已经多次看到并且免疫了,短平快的传播方式对相声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表演要求。”王惟说道。
在德云社爆红十年之后,相声界却再无第二个德云社。早年那些需要票友排队入座的小剧场经历大浪淘沙,数量遽减一半。
将德云社开到海外,凭借千万收入跻身福布斯名人排行榜,郭德纲在世俗意义上实现了个体成功。不过,在谈及他所处的行业环境,谈及德云社和相声界的关系时,他用了四个字:大海孤舟。
“人家音乐界有半壁江山,我们这行只有一条大海,海上漂一只船,我们德云社在上面呆着。”2015年,郭德纲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说道。
如果单纯依靠剧场演出,德云社这叶孤舟恐怕难以前行,多航道成为必要选择。
围绕德云社,郭德纲团队此前试图打造“吃喝玩乐”的完整的娱乐链条。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德云社旗下共有三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人皆为郭德纲现任妻子王惠。而王惠名下参与入股的公司共有六家,包括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一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2009年7月,德云社在建外SOHO开设了一家服装店德云华服。2009年12月6日德云社分馆在三里屯正式开业,内设郭家菜、德云华服和德云社剧场。
在餐馆、饭店经营上面,郭德纲和他的管理人员曾表现出不同的经营理念。在郭德纲看来,德云社演员要吃饭,招待朋友要吃饭,演出要服装,不过自己把这部分事情做起来,“如果有其它客人,就是锦上添花,没有也不受影响”。
德云社副总经理钟朝晖则有着更为明显的经营理念。2011年,他在接受《南都娱乐周刊》采访时表示,当下德云社发展的关键是如何把文化做成产业。比如,通过剧场带动周边餐饮、文化衍生品、演出光盘的销售。
德云社的“全产业”生意并不顺利,“郭家菜”早在2013年5月黯然停业,郭德纲事后也在节目《非常了得》中证实餐厅关门大吉。
向演员和专业喜剧艺人转型是郭德纲为旗下学员安排的另外一条道路。早年郭德纲曾经导演和拍摄过一系列影视作品,然而大多口碑不佳。
2015年,郭德纲成立了也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试图继续在影视道路上深耕,“为了给徒弟找事情做”。
商演是德云社最重要的一块收入。德云社20周年庆典上,在接受《界面》采访时,郭德纲毫无忌讳的表示德云社在商演上已经实现行业垄断,而且覆盖了全国市场。
“德云社二十年垄断了这个行业的商演。基本两三千人以上的商演就是我做,比我再低一个档次,我不去的城市或者二线、或者场馆小一点的就是岳云鹏。比岳云鹏再低一个档次的就是我儿子他们,郭麒麟、烧饼、张鹤伦这些孩子。” 根据媒体统计,德云社一年商演门票收入已超过2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