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打假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让品牌方、平台、用户头疼的问题,连标榜100%正品的唯品会都身陷假酒风波。而近期,风头正劲的跨境电商也卷入假货危机。
据《羊城晚报》报道,日前,广州警方和迪拜警方联手,加上获得阿里巴巴打假团队的助力,一举端掉隐藏在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一间破旧厂房内的“LV”造假团伙。该团伙甚至在迪拜安排仓储和销售窝点,售卖假货获利。
许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的跨境电商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假货盛行。跨境电商的跨入门槛太高:供应链、物流、政策,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而它的毁灭也如此简单———用户可以对价格不敏感,却对真品与否锱铢必较。任何一次假货事件,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
随着跨境电商崛起,中国与全球的经贸往来愈发频繁,不少造假老手也把“魔爪”伸向跨境商品中。由于缺乏对犯罪团伙制假、售假等全链条的监管机制,打假遇阻时有发生。
没有一家正规电商会故意售卖假货,但假货仍不可避免,因为跨境电商还没有强大到足以重构供应链体系,代理商、经销商、买手……电商平台阶段性无能力直接向品牌商采购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代理商,甚至个人海淘水货。
目前,跨境电商正面临政策调整期,涉及的部门有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公安部、网信办、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等。“九龙治水”的局面凸显跨境电商监管的尴尬。随着电商打假进入深水区,与滞后的法律法规的矛盾日益凸显,执法部门在打假过程中也常常受制于法律法规。根据相关规定,已销售案值5万元、未销售案值在15万元以上的售假认定承担刑事责任,而涉外电商每单交易额不大,难以截取到足够起刑金额。在判决环节,平台提供的嫌疑人店铺交易记录,也难以作为证明售价金额的电子证据被采纳。因此,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职责,加强协作,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
总之,跨境电商假货毒瘤并非电商平台一己之责,也非一己之力可以解决,探讨建立包括监管者、电商平台、消费者等在内的社会多元监管体系,打造社会诚信体系,或成破题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