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猫眼票房数据显示,《美人鱼》上映19天票房已突破30亿元关口,比前一任冠军《捉妖记》高出5.6亿元。3月1日凌晨CBO实时票房榜公布的数据,《美人鱼》的票房已经攀升至31.7亿元。
总结各路圈内人观点,周星驰个人品牌效应、庞大的制作发行团队、选对的播放时间等多方面因素促成了《美人鱼》破纪录。作为影片发行方的天津联瑞影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无界新闻记者介绍,精准的营销定位和尽责的发行工作执行,是获得成功的保障。
另加上《澳门风云3》、《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共同助攻,2016年春节档(2月7日至13日)票房被迅速推至30.14亿元高点,同比猛增65.8%。高票房背后,除了有国内电影质量提高、三四线市场大涨等支撑外,另一场风起云涌的资本竞技也起到了不小作用。
从2001年开始中国相继放开民营电影投资、民营院线投资等限制后,中国电影票房从2001年的9亿元窜到了2015年的440亿元。高速发展过后,换来的电影产业投资现状是两级分化严重,马太效应突出:一边有《美人鱼》《捉妖记》《泰囧》等卖座电影赚得盆满钵满,另一边有占到年产量七成的电影报亏而终,后者的资本就成了电影热潮中的炮灰。不禁有圈内玩家惊呼:电影投资风险太大了。还有一个不可规避的现实是,这场中国电影投资虚火中,太多企业是“过路客”只赚短期利益,使得尚处在发展初期的中国电影在最根本的“质量”上已经出现负面影响:过度商业化、过度娱乐化。
《美人鱼》靠啥超30亿元?
岳翔,出品了《滚蛋吧!肿瘤君》的果实电影CEO,他在上映第一天就看了《美人鱼》,当时就猜测票房可能达到33亿元。“影片满足了大家对星爷的心理预期。”岳翔告诉无界新闻记者。另按花儿影视总裁、《芈月传》出品人敦勇的说法,市场需要影片中的冷幽默,而周星驰的无厘头笑话,“一竿子能把人打飞”的笑料正是年轻人喜欢的。
不可否认,周星驰个人巨大的票房号召力成为票房冲高的主要动力。出生在上个世纪后30年的人几乎都有周星驰喜剧情节。这位被公认的“喜剧之王”开创的“无厘头”搞笑风格,圈定了大把的70到90后粉丝,也为创造票房记录提供了支撑。随机调查显示,多数观众虽然还没有弄明白“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是什么梗,但票已买,只是因为“他是星爷的电影”。
“它的成功在于团队、人才对市场、项目的把控比较成熟。”敦勇评价。根据时光网信息,《美人鱼》的制作公司、发行公司数量之多颇为罕见。制作公司数量达22家,发行公司12家,其中不乏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光线传媒(行情300251,买入)等大咖。按照联瑞向无界新闻记者介绍,整体宣发主要执行方的星辉、和和、麦特及联瑞同样实力不俗,去年创下纪录的《捉妖记》的发行方也有联瑞,麦特制作或发行的影片中包括2013年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下至终端售票,这部电影还有微票儿等适应消费向移动端转移的公司支持。微票儿相关负责人告诉无界新闻记者,与它同样出自微影时代公司的格瓦拉平台,是《美人鱼》的联合出品、联合发行方,它联合各大品牌、各大银行以及主流第三方支付平台,跨界整合营销,全国超过1亿人次通过格瓦拉平台关注这部影片。
在众多营销中,令《美人鱼》最津津乐道的当属“饥饿营销”这场赌局。该影片完全没有设置任何提前场,包括首映场、媒体场、影评人场等。想必星爷对这种神秘感能否成功也没有足够的信心,20个城市路演,周星驰场场现身。悬念走到最终,要么失望、要么惊喜。事实证明,星爷的这步赌走对了。
口红效应下的投资热潮
分析《美人鱼》的成功,还有观点认为,选对了好时候。“春节期间,举家团圆,但往往缺少娱乐项目,随着三四线城市银幕数增多、口红效应爆发,春节看电影越来越普遍。”一行业内人士表示。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同样认为中国电影得益于口红效应,这一轮增长主要是三四线市场的渠道红利助推,“所谓的小镇青年,很多对于买房、出国旅游可能可望不可即,但看电影,能够释放压力,满足社交需求。”
所谓口红效应,即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人们会购买廉价、有附加价值的商品,以获得“安慰”。反映到电影身上,近几年GDP增速放缓,电影票房却在近两年增速飙升,去年GDP出现20多年来首次跌破7%,电影票房却以同比48.7%的增速创造了近五年最高。
在饶曙光看来,电影票房和资本游戏有关,尤其,保底发行改变了电影游戏规则,它将风险从制片方转向发行方,几亿元的票房许诺带来的是发行方更广泛的营销投入。此前,《美人鱼》曝出的保底高达20亿元,想必发行方为此下了不小功夫。直到现在影片排片还能在30%,保证了它的票房。
从某种意义讲,电影的保底发行就是一场赌博,保底方给予制片方收益承诺,此中关键还是在于制造适销对路的“电影口红”。近几年盯上这只口红的不在少数,正如饶曙光的话:“各路资本,百米赛跑的速度进入电影业。”从房地产到互联网,玩家越来越多,BAT也是近两年挺进这一领域,土豪的血统注定一进入就转身成了电影投资的大将。最猛的马云已涉足光线传媒、华谊兄弟(行情300027,买入)、阿里影业。有预估,阿里巴巴在娱乐业投资已数百亿元,就在近期,阿里又入股了韩国SM公司。
电影投资虚火太甚?
华谊兄弟、华策影视(行情300133,买入)、光线传媒等影视公司都是在2010年左右上市,“彼时,缺乏银行支持的电影业确实有缺钱阶段。”营销公司光合映画创始人陈旧告诉无界新闻记者。那时候,很容易投资好的项目,然而2014年开始,对于优质的项目,有钱也难抢到。此时,电影投资不仅是给钱,只有那些能提供免费宣传等附加价值的投资才更容易被看重。
如今,本就需要高投入的电影和资本融合的更紧了。不过,让饶曙光担心的是:“现在资本绑架了电影创作”。具体而言,经历过前期寻求短期利益的“过路”资本介入,已经有负面效应显现,包括电影过度商业化、过度娱乐化。
中国电影本身还是人才缺乏、规模较小、想象力不足、观众审美尚待提高的初级状态中,过分的商业化腐蚀的是本就未成熟的电影业的根,也给电影投资带来了包括审核通关在内等诸多风险。
不仅是底子薄,按照陈旧所接触的事实,目前中国电影两级分化非常严重,国内电影市场每年有20-30部片子处在赚钱端。2015年大概制作影片300部,算下来,赚钱的只有1/10,另加上保本的也才3成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能投资高票房电影的往往是资金雄厚的大公司,很多小公司淘金者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陷入失败的大概率事件。
“(电影投资)风险太大了。”陈旧感慨。电影从制作到销售涉及的产业链很长,仅是制作过程的从选剧本到实拍,亦是风险重重。“去年开始,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开机前,演员就跑了。演员可选的项目很多,他们往往会拖着直到开拍前不久才签合同,这给电影拍摄增加了很大不确定性。”陈旧说,当红导演、演员又是稀缺资源,甚至决定了影片的销售数字。
电影投资应投向哪里?
饶曙光认为,现在国内电影业亟需专业的资本、专业的制片。陈旧提出的解决途径是学习美国好莱坞,通过基金进入电影业。
好莱坞与华尔街资本的结合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比中国电影引入民资早了近80年。2005-2008年间,华尔街的各种基金及主要投行投入大约150亿美元到电影业,由此还催生了一批有实力的制片厂。发展至今,好莱坞主要电影公司已经和基金紧密合作,形成了“七成靠基金”的现实。
“基金可以帮助个体投资者更理性选择。前几年,中国有这样的基金,但从美国照搬过来的模式亏得比较多。这主要因为中国电影上游的内容生产水平不稳定。”陈旧介绍。
去年10月,阿里影业投入10亿元专项基金用以影片制作等;近期有微影时代与恒天财富宣布将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初始规模8亿元;陈旧创办的光合映画也成立了基金……
之于中国电影未来,大家都知道质量是根本,但眼下也不得不参与一场又一场豪赌以抢赛道和机会,大浪淘沙之后中国电影市场才能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