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P2P是各方关注的焦点,银监会正开展互联网金融的专项治理,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专家指出,涉嫌诈骗的平台一般通过“三步走”攻心战术来达到目的。投资者一定要清楚钱流向了哪儿、谁在使用、这些钱是如何产生收益的。不要指望高收益能持久。
非法集资的三大诱饵
投资者如何练就火眼金睛,远离问题平台呢?银率网分析师李先瑞指出,虽然作案花样有翻新,但涉嫌诈骗的平台都存在严重的虚假宣传问题,一般通过“三步走”攻心战术来达到目的。第一步是给出诱人的高收益。不少P2P平台的杀手锏就是高收益,尽管P2P行业的平均收益率持续下滑,但据银率网数据库不完全统计,目前依然有23%的平台收益率高于16%,其中收益率高于20%的平台占比近5%。
李先瑞算了一笔账:假如投资人的收益率为15%,借款人的真实成本会高达25%左右。一般来说,借款人要付3%~4%的担保费、3%~4%平台中介费,还要取1%~5%的风险准备金给平台。如果按照等额本息法还款,借款人的实际要支付的费用会更高。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如此高的融资成本,大多借款人是承受不起的。敢于付这么高成本来借钱的人,要么是根本就没打算还,要么是急缺的救命钱,一旦救命失败或半死不活,违约或坏账的风险就非常大了。因此,高于15%的收益率,基本上是不靠谱的,起码是不可持续的,投资者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风险。
第二步是承诺无风险、本息保障。大多P2P平台都会明示或暗示保障投资者本金,甚至是保本保息,其所宣称的保障方式一般有担保(小贷等)公司担保、风险准备金、平台垫付。然而,免费的午餐并不存在,P2P平台承诺刚兑基本上是不靠谱的,是投资者的一厢情愿。
首先,不少P2P平台的所谓担保公司担保、风险准备金等本身就是假的。有些平台找的担保公司,其实就是自己或关联公司,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其次,即使担保公司担保、风险准备金是真的,一旦坏账集中爆发,其担保能力、风险准备金的应对能力也非常值得怀疑。就连河北融投这么大体量的担保公司,面对风险也自身难保,P2P平台的担保公司也不可尽信。
再次,P2P平台承诺刚兑,本身就违反了监管规定。P2P平台是一个信息中介,不是金融机构,其资本金、风控等应对坏账风险的能力有限,承诺刚兑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步是不惜重金采用各种方式做强势宣传。“平台高调宣传、不计成本,这些费用最终会转嫁到借款人。借款人是平台的利润来源,一个想踏实经营的平台,一定会努力去降低借款人的成本以维系优质客户。所以,不计成本去挥霍借款人的钱,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平台不是奔着长远、稳健经营的目标去的,其恶意欺诈或经营不善的风险很大。”李先瑞说。
要清楚钱流向哪里
监管部门对非法集资的监管整顿,能为投资者营造一个相对好的投资环境,但远离非法集资最终还是要靠投资者自己。
李先瑞说,首先,在大多老百姓(行情603883,买入)的理念中,除了股票,其他的投资理财都应该是保本甚至是保息的。这种想法是根深蒂固的,必须彻底打破才能建立起风险意识,才能少被骗。
“刚性兑付”想法的存在,一是源于以储蓄为主的投资渠道匮乏时代的经验,二是基于虚幻的“政府隐形担保”期望。时至当今,金融市场的广度和复杂性日益加深,骗子会利用各种监管漏洞欺骗公众,出了问题政府会采取法律形式治理,但不会去兜底投资者的损失。
其次,要清楚钱流向了哪儿、谁在使用、这些钱是如何产生收益的。资金只有真正流向了实体经济,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价值,这种收益才是稳定可靠的。
尤其要警惕的是,有两种情况,投资风险非常大。其一是流向了金融领域,被拿去投资或炒作了某种资产,比如股市、楼市、汇市、期货、贵金属、艺术品等。钱流向金融资产,能否赚钱是不确定的,如果发生了亏损,窟窿大了谁都堵不住,投资人的收益甚至本金就命悬一线了。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参与股市场外配资的平台,都是这种情况。
其二是流向了平台自身或关联公司,最终流向了管理层个人的腰包。这种就是赤裸裸的诈骗了,e租宝、中晋资产是其典型代表。
赌徒心理要不得
“不要指望高收益能持久。”李先瑞说,中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期,经济增速下行导致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普遍较低,特别是一些传统的产能过剩行业。借钱投向了实体经济的借款人,能支付的利率不可能长期高于其盈利能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赌徒心理千万要不得。”李先瑞说,有些骗局,投资者是多少有所觉察甚至是清楚的,但很多人愿意去赌一把。贪婪是人的本性,面对高息诱惑,侥幸心理就会出来作祟。刚开始半信半疑,尝到甜头后便开始加大投入,即使后来发现可疑,也总觉得自己不会成为最后的“接盘侠”,以至于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