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焦点关注>

创维刘棠枝:2016是OLED推广元年

来源:金融界 时间:2016-04-21 17:14:09

  在日前举办的五一新品发布会上,创维推出S9—1。不出意料,又是一款OLED彩电。

  从2013年发布第一款OLED彩电E980S至今,创维在推广OLED的路上走了三年多。2016年,适逢HDR技术在彩电业兴起,创维集团彩电事业本部总裁刘棠枝称,对于HDR技术要求的高分区、高亮度范围、高对比等要求,OLED可谓完美契合。为此,创维联手华纳及腾讯企鹅TV,为用户提供HDR影片内容,从而打造完整的HDR生态。

  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刘棠枝表示,2016年,将是OLED推广元年。

  OLED市场渗透创维领先

  中国经济时报:你的国内同行们在今年的新品发布会上,重点推送的是量子电视和ULED等,创维为何对OLED如此坚定执着?

  刘棠枝:OLED百分之百是显示行业发展的方向,这在业内已达成共识。我相信经过4月份和五一节的促销季,我们的友商一定会颤抖。为什么?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这样一个销售量出来。液晶电视的技术已经到了天花板,成本也已经到了天花板,OLED是发展中的明日之星。按照德鲁克管理学的五要点来看,企业必须关注明日之星,提前布局,方能赢得未来的竞争力。

  中国经济时报:你预估今年OLED的良率会达到多少?

  刘棠枝:这个LG DISplay最有发言权。良率已经不成问题,只不过目前大规模的资本投入才刚刚开始,所以产能方面可能会受到一些制约。我们的合作伙伴LG Display已在紧锣密鼓地部署。我也在此透露,国产OLED屏将在未来6—9个月内推出。

  中国经济时报:是大屏吗?意味着OLED彩电成本会进一步下降?

  刘棠枝:大屏,55寸。成本是个动态数据,每一项新技术、每一个新产品面世,其成本很难用数据来衡量。比如刚刚兴起的VR和AR,成本肯定很高,而阿尔法狗现在的成本高得不能再高了。但是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出来后,技术成本肯定会从高逐步降低。我相信,我们国产OLED大屏的成本不会高到哪里去。

  中国经济时报:既然将2016年作为推广元年,创维将如何推广OLED?

  刘棠枝:因涉及商业机密,我不便透露具体细节。大概今年五一,我们投入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费用会超过5000万元,今年我们计划实现20万台OLED彩电的销售。

  中国经济时报:去年销售2万台,今年20万台,如何实现?

  刘棠枝:创维在国内推动OLED电视普及,今年已是第四个年头。本来20万台的销售目标我们都不好意思说出来,相对于创维一年1000多万台的国内销售量而言,20万台才多大的量?但20万台算是一个里程碑,我也想借此给媒体和民众一点信心。怎样可以做到?我们目前S9—1一上市就有两个系列的产品,国庆节还将推出一个系列产品,一共有三个系列的产品出来。三个系列产品平均每个月销售还不到2万台,难吗?创维在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方面如果自称第二,我敢肯定,没有人敢说第一。靠我们产品给消费者的回报,凭我们创维的推广能力,20万台的销售量,说实话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能够达成。

  中国经济时报:通过哪些渠道销售?

  刘棠枝:全渠道。因目前缺货,先做体验。

  中国经济时报:创维OLED电视今年会走向海外吗?

  刘棠枝:会。美芝和我们今年要进军欧洲,会有OLED电视产品。

  中国经济时报:在未来的竞争中,相对于夏普、三星、LG这些拥有OLED面板资源的厂商,创维的竞争优势(爱基净值资讯)是什么?

  刘棠枝:截至目前中国彩电行业基础技术——包括面板和芯片的基础技术,相对薄弱。但在过去的30年里,本土彩电企业在中国市场能够迎战外资品牌,存活下来,除了之前的五六家之外,最近又冒出来很多新的品牌,原因就在于中国彩电业的同行们浴血奋战,在应用技术方面一路追随,然后全球同步,最近五年则领先全球。

  我在十年前也发出过呼吁,基础技术需要不断投入、不断积累、不断开发。不过,对眼下的中国彩电业来说,首先应着眼于将应用技术做到极致。目前创维的重点是在应用技术方面进行研发,力争行业领先。同时我们在基础技术上面也会加大投入,当然跟过去液晶基础技术一样,未必都要自己亲力亲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技术上的投入和领先,如合作、股权投入。创维的最大优势在于,我们是国内最早推出OLED技术的厂商,在国内市场上我们拥有非常强大的推广和销售能力,我们将会在市场渗透方面一路领先于同行。

  创维未来仍定位为实体企业

  中国经济时报:你对今年国内彩电市场做何判断?

  刘棠枝:今年我对内销既不乐观也不悲观。预计2016财年国内彩电市场会有小幅增长,增长会出现在下半年。我相信今年零售市场会达到接近5000万台的水平,加上商用市场,总计5500万台左右。未来三年我觉得中国有希望进入6000万—7000万台的销售体量。这可以比照国外经验:美国3亿人口有3000万台的电视容量,德国8000万人口有800万台的电视容量。哪怕比照日本,这两年日本彩电消费出现最低水平,1.3亿人口也有600多万台的电视容量。以此类推,中国也会有一年6000多万台的销售量。当然,过去那种两位数的增长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

  中国经济时报:有友商近日推出硬件免费,你作何评价?

  刘棠枝:友商推出了所谓的免费电视,其实并非免费,是电信运营商几年前推出的交话费送手机模式的翻版。当然我们非常佩服友商的勇气,它敢于在营销模式上不断探索创新。前年、去年友商是买硬件送会费,今年是交会费送电视,一种促销方式而已。

  反过来想想,这对用户是一种最好的方式吗?要打个问号。如果我要买一台65寸的电视,我要买几年的会费?起码要六七年,价格更高的话可能要十年。问题是,多少年后,你的内容、你的品牌对消费者还有吸引力吗?绑定本身带有强买强卖的意思,从中国移动等三大运营商过去采用的定制手机、交话费送手机的经验来看,好像这种方式越来越不太被用户接受。

  再换个角度,电视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硬件。硬件的技术、产品不断进步,这个行业才有发展,那么不免让人猜疑,友商是因在硬件这一块没有竞争力了或者对硬件信心不足,才会采用交会费送电视的方法?当然,无论何种促销方式,最终要看能否给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

  中国经济时报:康佳近日发布定增公告,之前TCL与乐视也参股联姻,创维是否也有类似计划,引入资本,跨界合作?

  刘棠枝:创维在资本市场这块不太擅长,可能是工程师文化和产品主义的因由。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寻找合作伙伴、寻求投资者的需求,创维目前还没有这个想法。创维能够走到今天,更多的是凭借自力更生,当然我并不认为创维这是最好的做法。康佳的增发,微鲸文化基金入股还是占少数,这其实是康佳寻找内容合作伙伴的做法。未来三五年,创维若有资本联姻的需求和机缘,也未必不去把握这个机会。

  中国经济时报:创维集团的角色未来有没有可能向孵化器方向发展,或者内部做些资产的调整?

  刘棠枝:我们集团的未来战略还是基于一个实体企业。企业有一些业务的需求,或出于对高管的激励,上市业务板块拆分出来上市很正常。TCL有五六家上市公司,他不是孵化器,而是实体企业。海外并购方面,我们跟东芝的印尼工厂5月1号正式交割,截至目前,我们的海外并购已经有三宗。今年我们先把海外并购的整合巩固以后,再来考虑新的布局。创维的国际化不会因为并购案子多了就停下来,我们有一个整合的时间,新的并购计划稍后再探。当然不一定是并购,还可以寻找更多的合作方式解决我们的国际化问题。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捉妖记24亿票房到底掺了多少假?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