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它基本上是利用商业街上的小空间,摆上投影或者大屏电视机,放着来源不明的影视片,吸引类似学生情侣之类的群体,以低消费、私密性为主。它们打着“微电影院”这么高端旗号,做的不过是改革开放之初就存在的录像厅的营生。
今天是大年初五,在春节期间一家人一起看一部喜气祥和的电影是再好不过了,前几日,钛媒体也给大家奉上了观影指南(详见文章《春节观影指南:要挑选一部不尴尬的合家欢电影可得留点神》),但在观影之余,对于电影业的思考仍有人在继续。
中国的电影业高歌猛进,票房不断刷新高。投资人也非常踊跃,屏幕数量不断创出新高,从几年前只有几千块屏,到今天有几万块屏。
但是这种发展与全世界的发展模式来讲是背离的。人们总是在自我安慰,这是中国城市化的最大红利,三四线城市的人贡献了很多电影票房。其实这种发展与超市业态的发展有相似之处。超市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即有,但是真正的发展是最近10年,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大量的门店在关闭,超商似乎走到了尽头。
人们说这是电商的冲击影响,但何尝不是一种新消费模式的影响。现在的商场都在靠餐饮挣钱,而在商业发展高端的上海,大型商业体不断地在办艺术展,通过这些文化类消费来拉动整体营业额,而最近兴起的实体书店更让人惊呼是种逆袭。
这些都反映了今天消费的数字融合化趋势。
电影业其实能有今天的发展也得益于超商、大型综合商业体的发展。在购物中心里总有影院的身影。正是大型商业体的快速发展,帮助了电影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万达自然成为影业巨头也符合逻辑。那么现在这个行业其实也面临超商转型的局面,而这个转型则将来源于一种新业态——微电影院的挑战。
微电影大家都知道,它借助于今天影像器材的快速低价化,高性能化发展,有点影像基础的人都玩起了听上去高端的“微电影”。连做广告策划的叶茂中也办起了微电影公司,在他眼里,未来的广告就是微电影,未来的企业都需要微电影。而那些平日里拍拍照片玩玩影楼的人也跟着搞起微电影,做婚纱的也包装出了微电影婚纱。
最近一段时间,在一些大城市里悄然兴起了“微电影院”。它基本上是利用商业街上的小空间,摆上投影或者大屏电视机,放着来源不明的影视片,吸引类似学生情侣之类的群体,以低消费、私密性为主。它们打着“微电影院”这么高端旗号,做的不过是改革开放之初就存在的录像厅的营生。
但是,在这些小生意之外,已经有许多聪明的投资人看上了真正高端的业务,也可以说实至名归的“数字微电影院”业务。在不同地方称呼似乎有所不同,但我看到的却都是一样的融合消费新型业态,我们暂以“微电影院”命名之。
比如在福州有一种所谓的高端MTV,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播放微电影的场所。它所播放的内容是消费者演的,经营者拍的。这种场合解决了版权问题,也将大家看电影当成了一次聚会,一次Party。
而另外一些地方则将酒吧或是咖啡吧改造成了微电影院,把文艺青年们喜欢的老电影或者个性化的非主流电影拿来播映。观众们聚在一起纯粹是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找组织、找圈子更甚于看电影。而这样的场所也提供大家排戏演戏的机会,爱好者们兴之所致,也可以DIY一部热门电影出来。正如苹果手机的广告片中显示“这是学生作品”。拿部手机做部电影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
还有更多的儿童摄影或者婚纱摄影的场所也都在迅速地转型调整,都在以微电影制作基地的名头吸引客人。在经营场所里提供咖啡饮品,消费者们也都在向这些经营场所转移。微电影院正在成为城市消费的新时尚。
电视屏幕达到4K的超高清晰度,价格跌到过去普通平板电视价格,这些是微电影院普及的基础。而越来越多千元级别4K摄影设备的上市,更让普通人拍普通人演的活动变得不那么奢侈。数字技术将使得微电影院成为市场新贵。
在这种变化下,我们并没有看到电影院的应对之策。
电影院还在以看电影为主,现在的一点点成就是爆米花的收入占了比较大的份额。除此之外电影院还是不知道如何经营。最近火热的《星球大战》主题可以成为超市的展览内容,星战雕塑可以放在超市各处,而价格略高的高级手办商店也成为商家赚钱的利器。这些在电影院里还很少看到,更不要讲到电影院里拍电影了。
未来的消费者会比现在的消费者更开放,对于他们来说,体验经济并不只是看的体验,他们还要参与其中。想想过去的人还羞于站到镜头前,而现在的小孩在镜头前很会摆POSE,这都让人看到在“微电影院”里拍电影很有前景。当然微电影院里看个性微电影对于大电影业来说,将是一种什么样挑战,能影响到多少的票房我们还不知道。但是它分一杯羹走,确实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