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焦点关注>

光启刘若鹏:将梦想变为现实的科技创新者

来源:金融界 时间:2015-12-30 09:37:18

2015年12月,刘若鹏祝贺光启马丁飞行包成功进行中国境内首次公开飞行。

2015年12月,刘若鹏在首届香港国际创客节上演讲。

  狭小的空间里,刘若鹏和他的团队在紧张地工作。

  他的心里在焦虑,因为除了手里的光启研究院注册证和法人证,他几乎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

  彼时是2010年的春天,刘若鹏和其他4位小伙伴刚从国外回深创业,挤在一辆“小破车”里一起办公,每天忙到凌晨才回家。没有实验室,测试电磁波就得钻进一栋尚未竣工的大楼的地下车库;买不起实验设备,就租用别人准备废弃的。但对于刘若鹏来说,摆在面前的难题不是艰苦的条件、超负荷的工作,而是对研究院运作模式的完全“两眼一抹黑”,他们不仅要做研究,还得“研究怎么做研究”。

  刘若鹏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起步。在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他从一个科学家转身为企业家,创立了一系列研究超材料、临空飞行等未来科技的公司和机构,其中光启科学(港股00439)于2014年在香港借壳上市,随后又完成了几次大的并购和投资。“光启系”就此形成。

  在刘若鹏的眼里,光启的成功与深圳的创新精神不无关系。

  “80后”爱上超材料

  刘若鹏对科学的热爱是从中学开始的。学校相对宽松的教育空间让他不仅可以去完成课堂上的学习,还给他很多机会去探索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从那时开始,刘若鹏就对物理和数学有着一股执迷。

  他的转折,始于高中毕业。那是2002年,刘若鹏没有参加高考,成绩优异的他被保送到浙江大学混合班。这个混合班的模式很超前,前两年不分专业,天文地理什么都学,后两年则完全放开,学生可以做任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正是这样,刘若鹏在大二下半年走进了超材料的世界。

  当时,超材料作为一个学科出现还不到3年,学科创始人之一、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在2000年才刚刚做出第一块超材料,甚至有半数以上的学界大腕认为这是伪科学。“那时候还有由全世界最著名的学者组成的一个联盟,专门来建立一个网站,找出无数的理由和观点来推倒超材料理论。”刘若鹏形容道。

  或许因为骨子里带有的叛逆,刘若鹏对超材料却“一见钟情”,他固执地认定,超材料就是未来,这就是今后自己要从事的研究领域。2006年,完成了超材料的本科毕业论文后,刘若鹏获得了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全额奖学金,赴美攻读博士学位,而他选择的导师,正是大名鼎鼎的大卫·史密斯。

  在杜克大学研究超材料的过程中,刘若鹏结识了4位小伙伴,张洋洋、赵治亚、季春霖和栾琳。5人中有3人后来取得杜克大学博士学位,另外2人则分别是牛津大学博士和哈佛大学博士后。

  超材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杂学科,5人组成的团队,几乎完美解决了超材料研究所需的知识架构,从材料、系统、工艺到计算和光电子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相互之间形成了精确互补。

  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刘若鹏仅用不到四年的时间,在25岁那年便获得了杜克大学的博士学位。2009年1月,刘若鹏和季春霖作为第一作者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关超材料宽频带隐身衣的研究成果论文。

  在成文之前,刘若鹏和4位小伙伴并没有意识到,这篇论文会在今后改变整个超材料发展史以及他们5个人的人生轨迹。这篇关于利用超材料研制“隐身衣”的文章发表后迅速引起学术界、媒体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超材料本身,也被《科学》杂志评选为2010年的十大科技突破之一。经此役,刘若鹏和他的团队一战成名,包括学术界,甚至连美国政府部门和军方,都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

  但此时,一举成名的刘若鹏知识在手、踌躇满志,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思考超材料的应用未来究竟该往何处去。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成立研究院,让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产品,研究院的名字也想好了——光启,取自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名字,矢志“为中华科技复兴而努力”。

  回国创办光启

  刘若鹏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说服了团队其他4人。于是,26岁的刘若鹏,带着他的80后小伙伴,成为众多海归中的一员。他们走遍了中国大部分可能适合创业的城市,最终,深圳成为了他们最心仪的落脚点。在这座见证了他成长的城市,刘若鹏能够体会到一种深厚的感动:“深圳是一座讲述创新、创业、奋斗故事的城市,而深圳的企业,也将以改变世界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2010年7月,在没有任何官方背景的情况下,刘若鹏和团队靠着自筹的20万元作为起步资金,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由刘若鹏担任院长。超材料研发需要巨额投入,刘若鹏拿到的启动资金,仅够解决基本的科研条件问题。为此,他们不得不住在只有20平方米的办公室,靠着二手设备来做实验。

  不久,光启作为广东首批引进的12个海外创新科研团队之一,开始得到资源支持。当时的深圳市科协和科工贸信委,专门为刘若鹏组织了一场小型的评审会,请来了学术界、投资界以及企业界的多位专家与刘若鹏交流。评审会上,刘若鹏遇到了后来光启的第一位投资人——松禾资本董事长厉伟。后来,在深圳市科协的引荐下,刘若鹏还见到了光启另外两笔风投的投资人——冯冠平和徐航。这让光启获得了3000万元风险投资。随后,光启又被深圳市政府选为2010年深圳十大自主创新工程,并列入深圳市“十二五”规划重点支持的科研平台机构。

  研究超材料技术,刘若鹏和他的团队水平算是业内顶级,但怎样让一个研究院良性运转起来、活下去,刘若鹏的脑海中也是一片空白。最初,刘若鹏仿照美国和中国的一些研究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架构和流程规范,但很快他们发现,没效果,不仅出不了东西,研究院还差一点因为这些条条框框而夭折。后来,刘若鹏索性放手一搏,没有制度、流程,没有职务之分,大家都坐下来,头脑风暴,一门心思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在光启的初创阶段,这种自由、发散的“作坊式”创新模式极为有效,困扰超材料成果商业化的技术难关,在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中被一一攻破。

  被攻克的技术难关很快转化出了成果。从2010年开始,仅两年时间,光启在超材料领域申请的专利就以每周25件的速度飞涨,到2012年底,光启的总专利数已经超过2000件,占全球超材料相关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85%,悄然成为世界超材料领域的引领者。如今,光启的专利申请量已超过3000件。

  依靠创新发展

  虽然头顶尖端科技的光环,但光启创业路上并不顺利,甚至一度被人称为是骗子公司。光启有个“外星人科技”的昵称,倡导黑科技、源头创新、颠覆式创新。刘若鹏对黑科技的定义是超越人类想象以外的、难以置信的,且可以造福人类的科技。但要真正做到颠覆式创新,并被公众认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刘若鹏说,质疑是不可避免的。从大的方面来说,这是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在价值体系、价值观和理念上的冲突。“光启确实用了比其它企业更短的时间,做了很多事情,可能这是大家怀疑和不可接受的。毕竟,由于时间短,还有很多东西仍需要去证明,包括产品化、规模化、真正普及到应用,带来的效益、客户的体验等。”

  在科学家、商人、创新者这众多的头衔里,刘若鹏还是最喜欢“创新者”。一个真正践行创新的创新者。不计功利、“不切实际”的梦想家精神,始终是原始创新最需要的东西。刘若鹏认为,自己和早期创业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原始创新、源头创新。“早期,由于社会物资匮乏,各项技术滞后,创业者如果能让国外不少现成的先进技术在国内落地,或者打造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再加上一些坚持,或许就能获得成功。而光启的成功,比的是原创。”

  从2010年创业以来,光启在产业化方向、商业结构、商业模式以及产品本身的选择都做了许多尝试,但谈到快速发展,要从2013年“光启三周年内部会议”开始。这一年,光启决定聚焦超材料、临近空间服务、智能光子三大领域,并形成光启的实业平台和与之相应的资本平台。“要把我们的科技、技术领域,运用到能体现这些技术发明创新价值的地方。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替代的地方。”

  对于光启的产业选择,刘若鹏说,自己最喜欢看的是历史正剧和科幻片,光启的选择和自己的爱好有关。“我看科幻片不是看技术,而是在乎对于未来人类的思考和走向,这个和我们的创新非常有关系。”

  借助资本市场

  按照光启的大战略计划,通过资本控制或合作方式,形成自己的“实业平台+资本平台”双重战略模式。其密集行动,则主要发生在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的10个月之间。因此,尽管从公司创业至今算起来5年多,但真正形成“光启系”雏形的时间,却是短短的10个月。

  目前光启所投身的产品主要向航空航天、应急救援、公共事务和安全等领域发展,民用市场对其的接受有限。在其着力于探索市场化的同时,光启也在“秘密”谋划自己的上市之路。2014年6月,光启的一系列颠覆式空间技术产业借壳港股英发国际控股香港上市,并正式更名为“光启科学有限公司”。

  2014年12月19日,光启科学与新西兰马丁飞行器公司订立投资协定,认购其扩大后已发行股票的52%。今年2月14日,马丁飞行器公司在澳洲证券交易所上市。同时,去年12月光启科学还以约1亿元的价格认购加拿大太阳方舟公司已发行普通股的32.58%,并计划在后期继续投入约1.5亿元,持有其54.42%的股份。

  完成了对两家国外公司的技术投资并购后,2015年,光启展开了更大幅度的动作。3月25日,停牌了近3个月的龙生股份(行情002625,买入)放出消息:这家主营汽车座椅金属零部件的公司拟以每股7.15元对10个特定对象定向发行10.07亿股,募集72亿元,全部用于投资超材料及装备产业化项目。此次,光启合众拟设立的全资子公司达孜映邦拟认购38.5亿元,光启科学的独资附属公司光启空间技术拟认购3亿元。此次发行如果最终成行,刘若鹏将成为龙生股份实际控制人。

  事实上,光启频频的投资布局,也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和质疑。刘若鹏回应称,不需要资本发展的科技创新都是骗人的,有付出才有收获,科技的创新需要资源去推动,“实际上看下硅谷就全明白了,这是套路。硅谷的模式也是通过资源、资本的注入和导入,有投入地去做一些改变世界的事情。”

  刘若鹏还解释道,当初选择上市和光启成立的初衷有关,“我们是民办非企业,不是国家养着的。当然政府也给了一定的补贴,但和华为、中兴一样都是竞争性的支持,所以我们有很强的打粮食的动力”。同时,并购的公司只是整个光启很小的一部分,不是财务性的投资,而是技术性的互补、创新人才的引进。“两家公司也会扩大我们海外影响力,帮助光启全球化国际化走出去。”

  眼下,刘若鹏正致力于打造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一个凝聚世界各地的创新者们共同把“未来”带到现在,并持续交付“未来”给每个人的全球性创新组织,目前的成员包括马丁飞行包、太阳方舟、“云端”号、临近空间“旅行者”号、海容宽带、超级WiFi、空间悬浮站、智能光子、指纹卡、并行世界等。刘若鹏认为,人类未来有三大趋势:深度空间、机器自觉和终极互联。深度空间,是人类对多维空间的深度开发与利用;机器自觉,是指一切硬件装备都会被赋予灵魂;终极互联,会把所有地区的信息、物流、能流等等都连接在一起。而全球创新共同体,正是光启将这些趋势交付给人类的载体。

  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给自身赋予了多重国际社会责任,包括:预防预警灾害,并在灾害来临时挽救人类生命,提升人类应对重大灾难的能力;提供更安全便捷的生活,解放低效能劳动力,极大提升人们对幸福的获得感;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并致力于改变世界的青年人;用信息流、物流、能流连通无供给地区、偏远地区、贫穷地区、灾区,促进实现人类消除极端贫困的计划。

  2015年12月20日,深圳光明新区一个渣土受纳场发生滑坡事故,光启迅速派出设备和人员参与救援工作,定位楼体位置,记录挖掘进展,估算土方数量,监控异常情况。光启定位的16个点,令救援进度大大加快。刘若鹏说,这正是光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记者 程安逸 实习生 庄楠楠)

  深商名片

  刘若鹏

  刘若鹏,1983年9月出生于西安,被称为“深圳新生代科技专家”。2002年,被保送浙江大学;2006年,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混合班毕业后,获美国杜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赴美国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学习,硕博连读;2009年率领团队成功研制出“隐形衣”,在《科学》杂志发表后引起轰动。2010年创建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并担任院长,现兼任光启科学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深商语录

  1.真正的创新者,他最大的作用和使命,应该是把他自己的才华施展出来,用他的创造和发明,去产生社会价值、产业价值,将其分享给每一个人。

  2.不计功名、“不切实际”的梦想家精神,始终是原始创新最需要的东西。

  刘若鹏列传

  刘君若鹏者,癸亥年(1983)生,西安儿郎也,少小随双亲南徙深圳。

  鹏少聪颖,善思,星目虎颔,格物致知尤胜同窗,以十九雏龄保送浙大。当其时,即物而穷其理者,曰“超材料”,然而世人未知之。鹏曰:“吾生也有涯,所谓致知于超材料者,言欲致吾之知,无涯也。”鹏翼愈丰,望洋兴愿,乃去国赴美留学,师教授大卫·史密斯,攞杜克大学奖学金、博士位如探囊取物耳。

  己丑年(2009)元月,春雷炸,鹏翼展,隐身之衣首创问世,《科学》杂志刊行著述,鹏因闻于世。美利坚兵部诱以富贵,鹏却之,曰:“汉室吾宗,焉敢负国,吾意复兴中华科技,汝勿多言。”

  越明年,鹏海归,返深,治业,以“光启”名。初,人止鹏、洋、亚、霖、琳五人,实验室大不盈车,每实验,辄择版筑暗穴。鹏主事,尽废尊卑藩篱,思维风暴贯之,麾下创意一时如井之喷,寰宇超材料专利豪囊十之八九。

  甲午年(2014),鹏携光启登陆港市于夏月,盟新西兰马丁喷射包于岁末。是年财报,净亏。众质疑曰:“光启譬若以肉投馁虎,安能盈利?”鹏曰:“必欲区区红利,无所事光启;必欲飞云端以赢天下,非颠覆无所与计事者。硅谷如此。”

  乙未年(2015)末,光启马丁包神州首秀,天外飞仙,遨游乎欢乐海岸。

  或曰:郎起于鹏,郎又名鹏,郎心若鹏,鹏郎之程,不知其几千万里也。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管控不力 韩系咖啡陷生死魔咒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