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焦点关注>

华为手机“前三情结”:子品牌悖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12-01-22 12:28:04

 

  能力的超越,起决定作用的总是那根最短的木板。

 

  “1到2年,我们的硬件性能就会全面超越所有的竞争对手。”余承东说,但是他对渠道以及品牌的同步推进则略显得缺乏底气,“我们的品牌正在构建能力”。

 

  据华为终端品牌部介绍,2012年,华为在美国、伦敦、日本成立三大营销中心,寄希望于站在全球广告、品牌制作公司的三大高地上有所作为。但是,是再“硬”一点,还是先“软”一点?——在这个问题上,华为或许仍然无比纠结。

 

  一个例证是,在终端产品上,是否应该区别于公司品牌,建立一个“华为”以外的子品牌?这个问题在华为内部已经激烈争论了长达两年,至今仍然没有结论。

 

  这里边有一个明显的悖论——“华为”在系统设备市场的成功取决于硬件产品性能、品质、成本控制能力,只要你具备了这些工业时代的核心“硬实力”,成功则是必然;但是手机终端是一个极个人化、体验性的产物,它的成功要素更为“软性”,对品牌认知度有很强的依赖,而“华为”显然很难对个体的“人”构成亲和力。

 

  “我们内部也其实争论得快炸了。”华为公司人士说。这背后隐含的另一个悖论是,华为终端的销售仍然65%依附在运营商管道上,这是华为历经20年在全球运营商市场上建立起的高度“名望”,从而给终端创造的“红利”。放弃“华为”则首先意味着要先革掉自己的命,放弃“出身”带给自己的优越感。

 

  但是,“革自己的命”,谈何容易?

 

  5年期的弯道抢跑

 

  华为能否等待另一场大浪淘沙?华为用了20年,在电信设备业的全球淘汰赛中胜出的经验,能否成功复制到未来5年的移动终端市场上?

 

  首先要追问:已经狼烟四起的智能终端战场,能否有足够耐心等上5年?华为快速超越有捷径吗?

 

  品牌构建没有捷径——范文迪以德国式的严谨回复了记者的追问说,“我们为什么说是5年,而不是1年、2年?因为让品牌进入消费者脑中并联想到这个品牌背后的内涵,一定需要时间。”

 

  但是华为当前面临的压力显然正在加大。徐昕泉向本报记者坦陈说,“本轮智能终端技术变革的大框架、大局已定,包括芯片、操作系统、应用服务框架的生态系统,从春秋走向战国,所以说,当前虽然还处于弯道超车期(也是密集的技术创新期),但已经走到弯道的出弯阶段,开始进入全力直道冲刺阶段。”

 

  用5年来进行弯道抢跑,是冲刺战,还是一场马拉松赛?

 

  当前移动终端的战况是:大者仍然恒大,三星在本届CES展上发出了年内规模超越诺基亚的宣言,三星今年规模销售已经达到3.2亿部,普遍认为,它将会取代诺基亚“老大”之位;而诺基亚即便正在式微,她的庞大身躯(年销售仍在4亿部上下)势必仍然会在很久时间内牵制市场的力量;与此同时,在Android阵营中,HTC虽在2011年末受到冲击,但仍然是不能小觑的力量;而与华为同时站在弯道上,企图抢跑的后备队员里,还有中兴、联想、索尼……竞争者众。

 

  但是,也有业界人士认为,全球电信系统设备淘汰赛的打法,或也会呈现在终端领域,未来必然总会有人掉队,剩者为王,前提是你要始终保持体力和进取的姿态。

 

  华为一位高管说,从规模而言,达成“前三”目标,销售额要突破300亿美金,销售规模达到1.7亿部。

 

  对华为而言,挑战不在规模,而在于含金量。华为终端出货量目前已经达到1.5亿(含数据卡等智能终端),从规模上看,距离第三的门槛并不远,但销售业绩只有67亿美金,也就是说,必须大幅提升高端智能机的比例,占领市场制高点,方能达成预期目标。

 

  “我们发现,手机用户是一个哑铃形结构,低端和高端用户最多。”李小龙对记者说,因而在终端战场上,没有中间路线。

 

  而征服高地,必然品牌为先。

作者:  责任编辑:刘辉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