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时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表述——即将收官的“十一五”,中国在“保增长”的多重压力下,始终坚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新的起点。
这是一个意向鲜明的信号——即将启程的“十二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迈出更大的步伐,迈向更广的领域。
“十一五”:迎难而上调结构多管齐下显亮点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曾是有名的高能耗企业聚集地。近年来,罗庄区一手关停钢铁、焦化、水泥等落后产能企业,一手大力发展特色商贸服务业,重点培育多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十一五”期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接近18%,而万元GDP能耗却累计下降超两成。
罗庄区的“一升一降”,正是“十一五”中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缩影。
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逐渐积累。
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然灾害侵袭,中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步伐没有松懈。
——5年来,我国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增长更趋均衡。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成为“三驾马车”中贡献最大的一项。200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50.7%上升至52.5%,投资与消费增幅的差距有所缩小。
——5年来,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三管齐下”的调控措施,使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经初步核实,2009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的40.3%上升至43.4%。服务业对促进就业的作用愈发明显。
——5年来,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红灯”频闪,国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着力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分别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2110万吨、1640万吨、1809万吨、7416万吨和150万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61%。
——5年来,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向纵深推进,区域经济发展逐渐呈现“雁阵齐飞”态势。统计显示,200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5%,增速连续三年高于东部地区。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结构调整依然迈出令人欣喜的步伐,表明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积极作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
调整步入“深水区”“脱胎换骨”面临诸多挑战
成就令人欣喜,压力更使人警醒。
环顾世界,审视国内,“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调结构面临的阻力和难度也在逐渐加大。
由于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强大的惯性,“调而不快”甚至“调后反弹”的情况在许多地方依然存在。
步入深水区的结构调整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目前,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外部需求的扩张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随着外需收缩,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曾经严重依赖外需拉动的中国经济减速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内部环境看,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使低成本比较优势难以为继。而资源和环境游走在可承受的边缘,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到来,也使我国由传统劳动密集的优势向新优势的转变更为迫切。
更何况,目前我国在信息化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又面临绿色科技领域的挑战。传统产业领域,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开始面临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
“总体来看,中国的产业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如果不能把握趋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势必在新一轮竞争中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社科院学部委员李京文说。
“调结构”成主攻方向“十二五”将迈向更深更广领域
国际上很多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人均收入从1000美元到1万美元的发展阶段,正是经济结构变动比较快的时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一个五年周期,“十二五”不仅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结构重构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