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经济专家分别对在马鞍山和长三角城市的投资成本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在马鞍山的投资成本比在长三角城市节省约34%。”马鞍山市政府提供的宣传资料显示。
不过,在示范区的产业转移上,不少专家认为,安徽要突破常规,一要更加注重招商引资的质量,拒绝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二要培养自己的主导产业。
拿马鞍山来看,专家认为,马鞍山既要做强钢铁、依靠钢铁,同时又要跳出钢铁、超越钢铁,从而构筑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一方面要立足现有基础,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巩固提升钢铁、汽车、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提高经济运行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低碳排放,大力加强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王华波也坦言,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自2006年3月1日开工建设以来,先后拒绝了40多个项目的入驻请求,被“拒之门外”的项目意向投资高达20多亿元。但是,目前入园大多是亿元级投资的大项目,22个项目协议投资额高达286亿元。
王华波独到的逻辑是:“减量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它既包括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的减量,也包括生产末端废弃物排放的减量。只有生产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在“减量化”生产上的投资才是有效益的,才具有进行“减量化”生产的需求与意愿。该园在引进项目上先做“减”法,就是为了让“减量化”生产在园区成为现实。
安徽的战略平台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安徽。”在安徽官方,这句话广为流传。
现在来看,显然,示范区已成为安徽参与世界区域竞争的战略平台,在安徽省的“分量”越发加重。
下一步,安徽方面将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节奏,推进示范区建设。王三运则在上述对接会上表示。
他认为,示范区建设的载体在安徽,主体靠市场。王三运强调,打造全方位开放的战略平台,安徽自身要主动,并积极争取沿海地区的互动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推动,力求形成各方投资者和客商的共同行动,一起分享示范区建设这个充满商机的战略平台。
王三运称,示范区建设的核心是产业,关键是承接。安徽最终要把皖江城市带建设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因此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把招商引资作为中心任务,营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围,坚持高水平、高起点承接。“我们将千方百计降低商务成本。”
示范区的各个载体已展开行动。王华波则表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将应势而为,借梯登高,将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高地。”
如今,经过紧张的研究和部署,王华波已经确立了一系列的招商新战略。
首先,按照“主导产业-产业链-产业集聚”的思路,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产业集群,并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结合起来,坚持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此外,王华波透露,该园区还将推进与长三角地区的园区合作,探索产业转移新模式,以园中园、托管园、共建园、“飞地”等合作方式,与产业转移地以利益分成的方式共享税收和GDP等,实现一举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