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商场的“生意”似乎比往年更“热闹”。如果你走进一家购物中心,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淘气堡里疯跑,大人则拿着一杯奶茶靠墙“发呆”,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不远处的亲子餐厅、童装店、母婴用品展区人气爆棚,甚至一些高端商场还在空中花园搞起了动物主题市集。曾经主打“潮流生活方式”的购物中心,如今却成了城市里的“带娃基地”。这种变化,背后是一场悄然发生的消费模式转型——从“年轻人不买单”到“娃是商场的发动机”。
数据显示,中国的商场这几年人越来越少了,但与此同时,一个意外的“流量发动机”出现了——孩子。以石家庄东胜广场为例,周末儿童乐园爆满早已常态化,而与之配套的奶茶店、餐厅、母婴用品店、生鲜超市、亲子服装品牌也随之迎来久违的客流。商场没改装修、没上新品牌,但靠着儿童游乐区就实现了“间接复苏”。这种现象背后,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型正在成型:孩子负责引流,家长完成转化。而且他们“来得早、走得晚、买得多”:一个家庭在商场的平均停留时间超过4小时,是情侣、白领人群的4倍;而80%的家庭中,儿童相关支出占比高达30%-50%。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亲子活动相关搜索同比激增129%,儿童乐园增长率更是高达389%。这不是偶然,是一场正在全国发生的客群更替:年轻人走了,家长们扛起了商场的水电费和租金。真正买单的,不再是潮人和白领,而是那个拖着娃、提着袋子的普通年轻父母们。高温和“带娃刚需”成了商场的续命稻草。
在“想陪伴但又不想太累”的双重拉扯下,商场成为一个低门槛、低成本、还不失陪伴感的折中方案。吃饭、玩耍、学习、休息,一站式搞定。孩子疯玩,大人松弛。最重要的是:不用大动干戈,不用开车跑远,不用担心天气,一家人说走就走,性价比拉满。越来越多新商场也看穿了这一需求,主动从“购物中心”变成“遛娃中心”。不是搞几个滑梯就算亲子友好,而是把空间动线、场景体验、服务体系都围绕家庭客群重新打磨。比如北京颐堤港,顶层巨型玻璃穹顶洒下自然光,孩子追光奔跑,大人刷手机放空,一坐就是一下午;新奥购物中心在地下楼层搞起了“钓虾赶海”,一边是孩子摸螃蟹,一边是家长试吃对面进口食品区的新茶饮。
上海新世界城则在非遗纸鸢的亲子课堂中,插入文化体验环节,更细节的是,不少商场游乐场和餐厅、文创、超市的联动越来越紧密,套餐、积分、打卡任务花样不断,家长也能参与动手,小朋友尖叫的同时,家长拍照发圈,心里也满意。很多商场还忽视了一个现实:家庭消费本身也在分层。有人看重性价比,49元的考古乐园就能满足周末刚需;也有人愿意为444元的乐高中心买单,希望孩子“玩中有学”。但问题是,大多数商场既没有品牌整合能力,也没有运营体系,硬凑一堆亲子业态,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留不住人,更谈不上复购和转化。
更何况,孩子毕竟也在变少。未来能带孩子来遛弯的家长,只会越来越少。就算做出了“最牛亲子场”,也很难扛起整个商场的基本盘。所以真正的问题是:当孩子不再足够多,该拿什么留住客人?这个答案,必须回到商场的本质:不是靠哪个项目吸引流量,而是靠场所本身满足人最底层的线下生活需求。未来的商场,不该只想着怎么搞定带娃家庭,而是该去想,怎么让大众重新愿意走进来。不是来拍照、打卡、躲热,而是来真实消费、放松自己。简单说,商场要把“陪伴”这两个字学明白:不是只有孩子需要陪伴,所有人都需要。那些搞得出亲子闭环的商场,只是先走一步;能构建出真实生活氛围的,才能笑到最后。
亲子经济是现实的权宜之计,但不是终点。能否走出这一轮红利,取决于一个核心问题:在短视频、直播充斥的时代,商场到底凭什么把人从线上拽回来?亲子经济的崛起,本质是一种“无奈的优解”。一方面,家庭陪伴的刚需把人拉回了线下,另一方面,商场作为“第三空间”的角色,也在被重新定义。这里不只是消费场所,更逐渐承担起公共空间、教育场域、心理放松和社交链接的多重职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商场的出路靠孩子来决定。孩子是入口,生活才是留量。真正活得够好的商场,不是靠某个爆款项目走红,而是能持续让人愿意待着——舒服、松弛、有生活味。下一场战役,就在于如何服务好每一个愿意出门的人。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