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公司关注>公司新闻>

被低调耽误的绿地集团

来源:和讯名家 时间:2017-05-31 08:56:06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地产八卦女。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地产八卦女说

  绿地集团不复当年之勇,实则是被其“低调作风”给耽误了。

  文 | 地产八卦女1

  星子最近查看绿地的财报,发现在2015-2016年房价暴涨的牛市,绿地股票不但没涨,反而一路坐上了滑滑梯。5月26日,绿地控股(600606,股吧)股价为7.34元,相比2015年股价高点的42.98元,仅为其6分之一。

看看这股票走势,扎心了老铁!绿地控股目前市盈率8.34,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27.5。
  看看这股票走势,扎心了老铁!绿地控股目前市盈率8.34,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27.5。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之曾站在同一层级的恒大、碧桂园,2017年以来,股价复苏并节节攀升,目前涨幅均已超过50%。就连规模不如绿地的融创、富力、首创这些房企,都开始进入上涨模式。而绿地控股,则成为A股唯一一支持续几年下跌不反弹的房企股票(就连多年低迷的绿城,股票近期都在走强)。

  对此,股市有传言说,绿地控股要跌到6元以下,才算跌到头。

  而在主营业务上,绿地即使拿稳了2016年的楼市行情,表现也是极其羸弱。星子发现,2017年中国房企1-4月销售排行榜中,绿地集团已降至第五,与第一名的碧桂园相差1200亿还多。这个差距几乎可以囊括3个金地集团(600383,股吧),而在2014年,绿地是超越万科的全球第一房企。

2014年,《万科周刊》曾官方回应“绿地销售额可能超万科的真实原因”,打开文中仅放一幅写着“你们懂的”的图片。随后,绿地也不甘示弱,以“上天、入地、出海”六个字来回应。时至今日,回望过去,仍然令人唏嘘不已。
  2014年,《万科周刊》曾官方回应“绿地销售额可能超万科的真实原因”,打开文中仅放一幅写着“你们懂的”的图片。随后,绿地也不甘示弱,以“上天、入地、出海”六个字来回应。时至今日,回望过去,仍然令人唏嘘不已。

  那么,在这些年里,绿地究竟干了些啥?为何会在触及顶峰后黯然沉沦?

  2

  从个人感觉上来说,绿地集团是十强房企里最“低调”的。然而,就是这份“低调”,耽误了绿地集团的战略发展前途。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绿地虽然没有并非国有控股,但传统意义上的国企风格十分明显。在操盘手的人气方面,绿地既没有万科王石郁亮的明星效应,也没有万达王健林王思聪的诱人话题,张玉良的个人商业风格,也不像碧桂园杨国强、融创孙宏斌、绿城宋卫平、恒大许家印那么犀利强势,甚至在与媒体打交道的层面,绿地仍然沿袭较为传统的套路。

这种低调的企业家行事风格,从房地产品牌的角度来说,需要更多的企业成本才能支撑。

  而在企业价值观层面,绿地也很少对外输出。然而绿地的对手们,万科讲文化,恒大拼执行,万达善商用,绿城玩情怀,中海输出管理,就连融创、龙湖都有其各自特色,但绿地很难说得上有什么价值观输出、对地产行业有什么革命性的影响。

  “做政府想做的事”,张玉良的这句话也注定了绿地的价值观必须低调,无法像万科那样对外输出。就算同样低调的华为,都有一个高调实在的价值观,甚至一度被当做商业圣经。

  在产品层面,绿地则很明显缺乏较为规整的产品线。比如住宅地产,较为高端的产品线有海珀系等等,但面向刚需的中高端楼盘案名则非常散乱,不具备万科那样的系统性,也就没有“万科系列”的品牌聚能效应。这个可能跟绿地集团事业部构架有关,在山头林立的情况下,上层很难将各大事业部的楼盘统一起来,没有形成有案名营销相关性的刚需产品线。而作为普通百姓,当看到全国有几十个城市都有万科城市花园、恒大御景半岛,会不会觉得很震撼?所以从案名开始,没有联动效应的绿地产品注定低调,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以为绿地就他知道的那几个楼盘(尽管绿地的产品也是标准化建造复制)。

  而在商业地产,与在住宅地产与民众打交道相反,绿地十分注重跟政府搞好关系,擅长造地标建筑、超高层等(全国排名靠前的超高层地标一半都是绿地建造的),以充分满足地方政府树立政绩标杆、打造现代化城市门面的心愿,进而拿到价格低廉的土地。

  这是绿地少有的高调的一面。但这高调本身,却是建立在拿地层面而非营销层面,而且这种高调,在商业地产过剩的当下,给绿地造成非常大的困扰:

  第一个困扰是随着写字楼行情的结束,绿地很难再找到爆发点。可以说,2014年绿地之所以成为全国冠军,是因为当时处在一个“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时代,创业需要写字楼的支撑。特别是财大气粗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与绿地打造的超高层地标简直一拍即合——金融创业需要对客户展现出雄厚实力,超高层地标简直是最完美的背景板。但是,创业泡沫来得也快去得也快,随着创业泡沫破灭(至今无人再提全民创业了),写字楼行情也随之跌到低谷。

  第二个困扰是通过“超高层地标”影响力加持拿的地,大多数是商办性质的土地。我们知道,绿地虽然是商业地产大拿,但却并非万达那样的运营专家(万达广场甚至可以对外输出管理,称之为轻资产战略)。而如果不运营,绿地就只能把商业变相出售。在商住遭受灭顶打压的今天,特别是在绿地大本营的上海,绿地的商业用房转手出售更加困难。就在前几天,上海闵行区的绿地峰尚汇项目因为未对违法建设进行完全整改,被罚没收违法收入2968万元、罚款56万元;北京密云区的绿地朗山产业园商办项目,因为存在无证售房、涉嫌违规宣传“商改住”,被处以173万元罚款,同时对开发商开发资质进行降级,并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期间作出暂停网签、暂停拿地资格以及暂停银行授信的处理——

绿地这样屡次被立为清理典型,显然与公司旗下此类项目存量巨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这方面,据自媒体《地产高参会》报道,早在2012年,绿地集团就已经开始加速“商办化”,将旗下项目的商办比例提高至50%。绿地集团在过去的5年间,仅在北京拿下的商办用地就超过了15块,2016年,绿地在北京拿下的商办用地位列京城房企第二,总计24万平方米。同年,绿地还在上海也先后拿下了上海静安、奉贤、宝山三宗商办用地,总计约22万平方米;并豪砸了80.6亿进军南京,拿下两宗商住商办地块,总计约27万平方米。如此多的商办库存,不只是出售变现的问题,还有大量已销售的商办项目如何应对业主退房维权的问题(地产高参会披露,北京、长沙、武汉、杭州、济南……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凡以绿地中央广场命名的项目,都曾经遭遇过维权事件)。

  第三个困扰是绿地赖以为傲的超高层业态,对城市的适应性远不如普通住宅。很明显,适合建造超高层的地方只有成熟区域中心,但成熟区域中心的土地永远稀少。当超高层写字楼行情减弱,绿地通过超高层像过去一样拿到很多好地的难度也就增加了。

  由此,当绿地选择在面向民众的住宅地产上低调,甚至连楼盘案名都无法形成营销相关性的时候,选择在商办地产(超高层)高调,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失误。也许,超高层建筑能够迅速带来绿地在政府层面上的拿地优势,能够带来一些社会知名度,但是,超高层建筑毕竟不是直接面向民众的,民众也不会去特别留意早已成为世界500强的绿地。

  3

  刚才我们说了,在战略层面,绿地在住宅上低调、在商办上高调是一种战略失误,而从全局来看,绿地未来的战略瓶颈可能更多。

  第一个瓶颈便是绿地的多元化业务。张玉良曾力推“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认为作为一家大规模的企业,把业务单一放在房地产上,是非常危险的,所以绿地需要向关联的产业转移。

  然而,实际情况是,在2016年上半年,贡献了接近30%营收的“大基建”毛利率只有6.25%,其主要利润都是房地产提供;而2015年绿地商业开始进入的“大消费”领域,以进口商品直销为切入点,启动布局线下实体店,年营收十几亿几十亿的格局,对于上千亿的房产生意意义并不大。唯一让人值得期待的谁,绿地基建业务涉及到地铁,可能对房地产拿地形成有益的补充。

  第二个瓶颈是绿地“大基建”领域里的特色小镇业务。如果说,与地铁业务相关联还算有点盼头,但绿地自商办写字楼业务受挫后,选择进入的这个特色小镇领域,很有可能是房地产里的一个大泡沫。例如绿地计划在江西(南昌周边)打造健康小镇、智慧小镇,在西安临潼凤凰池等全面打造多个产业化特色小镇,在郑州也签了两个小镇。这么多的小镇项目,如果放到经济发达的江浙沪,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成功率。但在江西、西安等中西部地区打造特色小镇,既不具备投资基础,也没有形成产业群,很有可能事与愿违。(即便是江浙沪,已经在做的小镇类型就有戏剧小镇、杂技小镇、马戏小镇、魔术小镇、黄梅戏小镇、越剧小镇、微电影小镇、音乐小镇……个人认为已经有足够多的泡沫)

  第三个是“上天、入地、出海”业务遭遇瓶颈。上天是指超高层业务,入地是指大基建里的地铁业务,出海是指海外业务。上天入地不用我多说,在当前还算吃得开。但海外业务,随着国家对外汇管控的力度加强,绿地很有可能会有麻烦。

  4

  曾经,我们认为,在人际关系层面,应“低调做人”;在商业层面,应“高调做事”。

  但是,在房地产行业,有些事情,让人不得不低调。因为只有低调,才能做大。

  但是做大了又能怎样呢?如果是学华为还好,如果是学绿地,我觉得,大可以转变一下思路。

  也许除了超高层,绿地应该有更多拿得出手、令业界惊奇、引领行业的东西。哪怕是虚浮的价值观,哪怕是某些行业变革理念。

  也只有这样,绿地才能真正高调起来,才能与他世界500强、中国十大房企的身份体量相配。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地产八卦女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