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学院的巫纪光教授属于“温和一些”的反对派。“凡是有山的地方不能盖任何房子,这种观点太极端,我看主要是怎么合理选择。”巫纪光说。按照他的观点,岳麓山不是生态公园,也不是森林公园。既然是风景名胜区,确实需要一些名胜和山水结合起来。现在麓山景区的景观相对集中在景区的东南部,旅游高峰时每天两万人上山,“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中心区压力太大”。因此“可以造一个建筑,适当分散 一下游客”。
巫纪光反对的,是未来赫曦台的巨大规模。方案中的赫曦台景点占地2.06公顷,超过了4个足球场的面积。其中赫曦台本身高达47.5米,底座面积接近3000平方米。从效果图上看,赫曦台的底座像“台”,以上部分像“阁”,却又有几分像“塔”。“方案刚开始的时候是‘阁’,后面不知道怎么回事变成了‘台’。”巫纪光说,“我也觉得莫名其妙。”
赫曦台不宜过分追求体量和规模,不宜太显赫,不宜太张扬,这也是此前专家们屡次提出的要求。中国传统造园艺术讲究山、水、植物、建筑四个要素的齐备,而园林好坏要看建筑和山水是否融合。一个庞大的赫曦台会破坏岳麓山的优美轮廓,显然违背了审美规律。
作为景区管理处主管单位的长沙市园林局,专门制作了一份《赫曦台考证说明》回应专家的观点。《考证说明》引用王守仁《望赫曦台》中“隔江岳麓悬晴久”一句进行了解释:800年前赫曦台的型制现在无法考证,但王守仁在诗句中说,赫曦台是隔着江眺望能够看到的;如果赫曦台没有一定的高度和广度,隔江远眺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这说明赫曦台不是一座普通的垒砌平台,而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台阁式建筑。
“对诗词歌赋的夸张进行牵强附会的解释。”很快就有专家斥责这种考证的荒谬。在今年6月9日的设计方案评审会上,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蔡道馨仍然坚持赫曦台方案应该“减肥瘦身”。写完一页纸后,蔡道馨还嫌自己陈述的理由不够充分。他又拿出一张纸写下“几点补充意见”:现在总平面布局及赫曦台建筑的体量都显得过于庄重,纪念性建筑的气氛很浓。应该考虑打破纪念性建筑的框框束缚,缩小体量、层高或层数,使其显得更轻巧,更富人情味。半路杀出的设计方案
事实上,目前敲定的方案在最初评审时并未被看好。
在2004年年底举行的设计方案评审会上,由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的该方案,仅仅排在全部6个设计方案的第3位。专家们认为当时的所有方案均存在明显不足,一致建议暂不产生一等奖方案,并将得分排在前两位的方案并列为二等奖。
转折出现在7天之后的长沙市园林管理局局长办公会议上。会议提出增补中机国际的设计方案为二等奖,使二等奖的数量达到3个。会议同时决定,选择中机国际的方案“作进一步完善”。
后来者为什么可以居上?市园林局的工作人员始终对这一问题含糊其词。当时的会议纪要则记录说,该方案较好地利用了山势地貌,依山就势,庄重沉稳,有较强的气势感和景观性。记者辗转获得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长沙市市长谭仲池2005年7月12日在市园林重点工程调研中,对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的赫曦台设计方案拍板确定。
按照该方案建成后的赫曦台将达到这样的效果:游人登台眺望长沙,视距可达3000米处的湘江以东,湘江风光带可谓尽收眼底;而远在3000米开外的长沙市民,亦能轻松发现压倒山势的赫曦台。这才符合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建设标志性建筑”的指示精神。
专家的意见最终没能压倒荒谬的考证以及背后行政权力的干预,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们一直对这次“变味的评审”耿耿于怀。“这么大体量的建筑把本来就矮小的岳麓山比得更加矮小。”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士生导师进而从互联网上搜索出黄鹤楼的图片,一眼看去方案中的赫曦台和武汉黄鹤楼几乎没有差别,“长沙的标志性建筑有抄袭的嫌疑”。
“湖南和湖北在历史上属于同一文化圈”,而且“湖南的汉族建筑并没有明显的区别特征”,因此巫纪光能够接受这种相似性。可是他担心行政权力的介入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在他看来,施工单位不按设计方案建设、赫曦台继续拔高做大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且施工过程中超出设计范围的环境破坏将更加难以控制。
2005年10月17日,中机国际将修改后的四个方案提交咨询评议会。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认为四个方案均未表现出对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的尊重,可这已经阻挡不住赫曦台从图纸到实物的步伐。
审批标准被放宽
8月25日,赫曦台工程在争议中低调地开工了。工程绕开了湖南省、长沙市两级环保部门,而建设部门则给予了项目一定的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