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曦台”效果图
采写:本报记者 贺信
岳麓山正在等待有史以来最大一笔投资。巨额财政拨款将给风景区带来直观的变化。2008年踏上橘子洲头的时候,长沙市民将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看到一栋无论外观还是规模,都堪比武汉黄鹤楼的庞然大物。这座名为“赫曦台”的建筑,预计耗资人民币8000万。如果使用100元面额的纸币,重叠在一起的钞票将超过赫曦台本身的高度。
原始的赫曦台并未如此奢华。在理学家朱熹看来,赫曦台不过是一个登高看日出的地方。800多年前,他从福建赶来岳麓书院,在看过霞光万丈、旭日腾空的美景后,将岳麓山顶命名为“赫曦峰”。他的朋友、同样被称为“理学宗师”的张拭,则在山顶筑起“赫曦台”,纪念志同道合的友谊。数百年后的道光元年,岳麓书院的前台被当时掌管书院的“山长”命名为“赫曦台”。这座彰显彼时读书人共同价值观的赫曦台一直保存到今天。
而今赫曦台的复古重建被上升到公共政策的高度。长沙市委市政府将其列入今年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要求建成后的赫曦台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领导的要求很快演变为对规模、气势的片面追求,这种现代人创造历史的尝试将以巨额的投资和生态的风险为代价。还在论证阶段,项目就被自责为恶意拔高做大。“名为恢复历史遗迹,却处处张扬着现代人膨胀的欲望。”岳麓书院现任院长朱汉民说。
工程动工后对岳麓山造成了超出设计范围的破坏,树木的砍伐移栽未能按照预定方案执行,项目也很快爆出存在逃避环境评估、超规模建设等违法违规行为。29日,湖南省环保局紧急叫停赫曦台工程。此时距离工程开工仅仅过去了4天。
项目没报批就开工
市政府重点工程的启动显得很寂静。8月25日开工的时候,工地没有烟花,没有礼炮,也没有举行隆重的仪式。挥汗如雨的普通工人并不清楚他们参与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他们挥舞着镐头,有时候停下来丈量深度。“刨出来的坑至少深3米,”湘潭工人说,“如果没有刨到硬的(岩层),就继续往下挖。”
他们修建的是通往未来赫曦台的车行通道。通道采用了悬空和半悬空相结合的方式,“土坑可能是用来放置水泥墩的”,有工人猜测说。此前一批施工队员给接班者留下了400多米长、7米宽的施工带。这里原本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林和灌木,而今只剩下七零八落的树桩残留在地上。
工程还在选址阶段时,便有专家就植被保护提出了疑义。岳麓山主脉和东坡支脉交接点位于景区的核心地带,也是植被覆盖最好的区域之一。相关专家指出:选址此处生态环境威胁较大。“岳麓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草一木都非常宝贵。”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柳肃说,他为此拒绝参加任何与赫曦台工程有关的论证活动。
其实车行通道只是整个赫曦台工程的子项目,整个赫曦台工程占地2.06公顷,主体建筑底座差不多有3000平方米。柳肃认为,对于长沙这座“山水洲城”来说,最好的保护就是“岳麓山上什么都不建”。
工程指挥部一直宣称:通道上需要砍伐的157株树木均已登记在册并办理了审批手续,未来主体工程建设点上直径超过12厘米的树木也将无条件保留。记者观察发现,指挥部的说法和工地现场的景象存在着较大出入。在随机选取的50米距离上,直径超过15厘米的树桩已经超过了50棵。有工人指着一株直径接近50厘米的树桩叹息,“山里的树长到这么粗,恐怕要二三十年”。
直到赫曦台动工第二天,湖南省环保局政策法规处副主任陈战军才收到消息。根据国家和湖南省的有关规定,风景名胜区内投资超过500万元的项目必须报省环保局审批,并由省局自然生态保护处负责组织公众参与听证。早晨上班后,陈战军给省市两级环保局的相关部门打去电话,对方均表示:“按说该我们管,可是项目没有报过来。”工程指挥部则答复说,《环境评价报告书》尚未成形。
赫曦台项目绕开环保部门审批的行为让陈战军有些吃惊。“这是一个没有经过环评就动工的项目”,陈战军说,“这样的项目应该叫停!”
历史被利用
湖南大学与岳麓山比邻而居,岳麓山上任何一项工程都将影响湖大的校园景观。工程动工后,湖大学生在校园BBS上发出了“救救岳麓山”的呼吁,更积极的学生每天造访工地现场,发帖反映施工对植被造成的破坏。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是赫曦台项目主要的一支反对力量。学院一位博士生导师虽然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但是他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意见:清代复建的赫曦台一直保存在岳麓书院门口,“造一个假古董怎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