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特清楚,当时总理就从凳子上站起来说,你这个问题我帮你就地解决!然后他对孙(善武)书记说,在农民遵守市容规定的情况下,能不能让他们进城卖桃?城市建设要搞,也得让农民进城卖东西!”
在卖桃和创建中寻求“两全”
“现场解决进城卖桃难,这也只有总理过问了,才能办得快、办得好!”在孟津县送 庄镇,一名镇干部这样感慨。他说,镇里以前也呼吁过卖桃难,还与洛阳市有关部门协调过,“可人家哪会听呀,镇干部的话根本没份量!”
送庄镇党政办公室主任孙弘灿告诉记者,温总理走进农家过问卖桃难后,当天中午,镇里立即开会研究农民卖桃难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3条建议。下午,洛阳市来了一位副市长,带着工商卫生部门的负责人。孟津县县委书记、县长带着相关职能负责人也来了,在送庄镇召开了现场会。现场会邀请了向总理反映卖桃难的李剑雷等村民,听取桃农的意见。会上达成的意见是,送庄镇协助有关部门,尽快制作进城直销特别许可证,在18日之前发送给桃农,洛阳市在原有51个农副产品市场瓜果摊点的基础上,新增季节性瓜果销售点62个;果农进入市场,需持有果农进城直销特别许可证;果农进城自设摊点销售,城管部门要执行首次不处罚政策,主动引导果农进入市场销售。
“截至26日,送庄镇发放的特别许可证有870个,县里在全面普查果农数量的基础上,已发证3225个。特别许可证有效期一直到11月30日。随着其他瓜果的成熟,该证在持续发放中。”
“向总理反映卖桃难,送庄镇桃农为自己争得了卖桃的便利,也为其他县种植瓜果的农民叩开了进市直销的绿色通道。”
7月26日,记者在洛阳街头发现,除了宋庄桃农持有进城直销的许可证,连洛宁县的瓜农也跟着“沾光”,佩上了进城直销许可证。一位瓜农说,“这是刚刚发放到手的,从洛宁到洛阳有100公里,瓜车以前常常被卡。有了这个许可证,路上没人再罚瓜车了,这是总理给俺农民办的福利!”
农民进城直销瓜果便利了,可洛阳市的创建工作却面临着“两难”:让瓜车果车进城,增加了创建难度,不让农民进城直销,又有悖于上级规定。于是,一些创建干部有了畏难情绪。洛阳市政府也在“两难”中寻求“两全”办法。7月19日,当地媒体《洛阳日报》刊发了两篇稿件,一是为果农进城直销发“绿卡”,一是市领导察看市容后,重提创卫不能松懈卫生必须保持。为解决瓜果销售的长远问题,洛阳市要求,各县研究措施引导果农成立专业协会,为果农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由市农业局牵头,对全市农民蔬菜瓜果销售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进城卖瓜果难的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瓜果直销缘何频遇“壁垒”
7月26日中午,记者在洛阳一市场门口,碰到了一对刚刚卖完鲜桃的夫妇,并乘坐他们的农用车,在市区和送庄镇的桃乡之间走了个单程,以体验瓜果直销进程中的种种“壁垒”。
“农用车的车况确实不好,对交通信号也不是很懂。”这对桃农夫妇坦言,村里有部分农用车连牌照都没上,更不懂大城市道路上的单行道和交通信号,这容易酿出交通事故,丢弃的腐烂瓜果和瓜皮也容易弄脏城市卫生。
“其实农民们也不想在城里出这样那样的交通事故,关键是没人来帮助。要是在每年瓜果上市前,乡镇组织进城直销的农民进行培训,帮助他们了解交通信号指示和交通规则,并教育他们注意卫生,这些情况会好很多。”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这样认为。
“一些城市管理部门只从自己的部门利益出发,对进城瓜农和果实持反感态度,不惜采取一刀切的手段,这是瓜果直销进城中最大的障碍。那种为了自己管理方便而拒绝瓜农入城的做法,是一种惰政,更是不为瓜农利益以及城市市民利益着想的冷漠。事实上,只要有关职能部门少一点安逸享受的意识,多一点服务的意识;少一点罚款创收的冲动,多一点底层情怀,进城卖瓜的瓜农们不仅不会成为城市秩序的破坏者,而且完全可以实现城市管理与瓜农利益、市民利益的共赢。”送庄镇一位干部这样认为。
采访中,记者发现此言不虚。在洛浦农贸市场门口,黄铁江夫妇向市场管理人员请求,能否像其他桃贩一样,进入市场售卖。管理人员很不屑地说:“能在这儿卖就已经是关照你们了,还想进到市场里面去?你也不想想?人家交了多少钱?你又交了多少钱?”一席话让黄铁江夫妇哑了口。黄铁江的爱人说,26日早上,市场收费人员就向他们收了3元钱的卫生费,虽然比规定多收了1元钱,可总比以前每天收5元要少一些,于是也就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