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是2001年的3倍多
今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的第三个毕业高峰年。据国家教委统计,2006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幅增加,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毕业总数为2001年的3倍多。
又是一年毕业时,大学生就业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啃 老族”的出现,“北漂”、“校漂”队伍的不断壮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迫切。
“今年的工作不好找,我投了12份简历,至今没有任何回音。” 4月27日,复旦大学新闻系小刘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一脸沮丧,他已经经历了近两个多月找工作的折磨了。
“现在招聘会上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好多研究生在投简历,其中好多都是复旦、交大等名牌大学,研究生找工作都这么费劲,我就更着急了。”小刘说。
“我女儿今年毕业,读的是一般大学,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4月28日,上海大众出租车公司的司机刘师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像以前都是国家分配,不管企业好坏,总是饿不到。我女儿现在光找工作就花出去2000元了,什么面试报名费啊,服装费啊,制作简历费啊等等,钱花了很多,却一份稍微体面点的工作还没找到。”
“大学生就业是最难的。现在下岗的人只要你肯做,不去挑三拣四,总有个工作适合你。像我现在车子不开了,我可以去做保安,去做保洁工人。现在的大学生肯做吗?”刘师傅一脸严肃。
5月22日,复旦大学学生服务联合体唐晓林主任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前几年,毕业生是卖方市场,我们等信息,学生挑单位;现在,我们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学生等待别人遴选。复旦今年毕业生7000多人,到目前为止,签约率跟去年基本持平(截止5月22日,该大学毕业生签约率达到50%以上——编者注),我们也同时引导学生摆正位置,正确择业。”
“我感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校毕业生太多了,不值钱了。以前的时候应聘的大学生比较少,一个岗位一般有十个八个的应聘者,现在稍微好一点的岗位就有几十个应聘的。像我们现在招聘的研究生比较多了。”5月11日下午,上海普陀区某外资化工厂人事部门的王先生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大学毕业生除了岗位难求,工资待遇也有下降的趋势,“98年新进单位的大学生月平均工资是1500元,到了2003年,新进的本科生的工资就有1800元了,但是近两年本科生的工资开始下降了,有些岗位工资已经降到1200块一个月。”王先生对记者说。
职场突围 青年人失业数量巨大
事实上,大学生找不着工作只是青年就业问题的“冰山一角”,我国每年都要面对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的一个庞大的青年失业人群。
而有关青年失业的统计一直缺失,直到2005年5月,一份全国青联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才问世。
该调查显示,15岁至29岁的中国青年总体失业率为9%,高于中国目前6.1%左右的社会平均失业率。72%失业青年长期失业(指失业一年以上)。
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称今年我国的登记失业率将控制在4.6%以内。而同时有专家分析,这个指标的准确名称应该叫‘城镇登记失业率’,即统计在城镇失业的劳动者到就业部门进行登记的数量。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感受到就业压力的主要存在三类人员,即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企业下岗失业人。上海市的“4050”政策,就是专门解决后一类人员的问题,即男50岁、女40岁以上的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确实难以参加就业市场的竞争,由政府出工资,招这类人员做保安、交通协管、报滩、搞绿化、搞卫生,有人将此做法称为“政府出钱买岗位”——专门安排就业困难人员。
而目前,这种“4050工程”正在扩大到“3040”阶段。
另据了解,因为生育周期原因,上海市中小学出现明显的生源不足问题,该问题引起学校合并,教师超员,分流在即的连锁反应。产销脱节,生产规模的张缩,造成的“假性失业”已经出现。
“年纪稍大的教师可以提前退休,那么,年青的教师怎么办?我们学校就多余9个语文老师,怎么办?教学水平都差不多,都不愿意下岗,怎么办?”上海市徐汇区一中学副校长面对《中国经济周刊》一连3个“怎么办”。
上海的问题并非个案,据了解,我国明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新的失业率统计方法,民工等阶层也将被首次纳入统计范围。这将使青年失业的数据进一步扩大。
“目前,我国城镇年约有300万待业青年。在1300万下岗失业人员中,青年占30%左右。青年就业形势面临严峻考验。”6月2日,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邓伟志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忧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