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 |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 |
“从‘十一五’开始的新的‘863’计划不仅在体量上有很大增长,而且更加重视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一些重大战略高技术项目如微电子设计与制造技术、计算机基础软件、新一代显示技术、移动通信、超高速网络技术、微纳米技术、新一代核能技术、电动汽车、功能基因研究、生物芯片与基因药物等等都得到了大大加强。”马颂德说。
资料显示,“十五”期间,“863”计划根据“突出国家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军民结合、以民为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原则,在民口的6个领域共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19个主题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软件等27个重大专项。主题课题重点鼓励创新,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攻克重大关键技术为导向;重大专项则重点瞄准重大系统和工程,以市场、应用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
主题和重大专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前者主要依靠主题专家组,面向全社会发布指南,自由申请,同行专家评审;后者由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和业主负责,采取分课题招标和同行评议的方式组织,并在重大专项中广泛采用第三方监理和评估。在经费配置上,进一步体现突出重点的原则:一是在领域安排上,信息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及能源技术三个领域经费占民口总经费的比例接近65%;二是经费重点向重大专项倾斜,主题和重大专项两者经费总量之比为45:55;三是提高了课题特别是重大专项课题的支持强度,课题的平均支持强度为230万元,比前15年提高了一倍多。
根据中央的要求,“十五”期间,“863”计划由跟踪、模仿为主更多地向自主创新、重点跨越转变,以期在我国有相对优势和战略必争的关键高技术领域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调整,使得“863”计划在任务设计、部署以及管理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有关负责人指出,“十五”期间,“863”计划更突出对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主题项目的安排,更注重对可能形成重大成果的工程项目的集成创新,如电动汽车等项目,更强调企业的参与,更注重产学研相结合,有许多项目在执行中都采取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业主负责制。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863”计划从启动之初就提出了“公正、创新、求实、协作、奉献”的“863”精神,创新始终是“863”计划的主要内容,即使是在以跟踪模仿为主的计划初期,我们也做了许多创新的研究,比如基因工程研究、水下机器人研究等等,在“十五”期间更突出了这一特点,更着重考虑单项技术的原始性创新和重大产品、工程的集成创新,并通过主题和重大专项的方式分类组织实施,主题课题中还专门设置了前沿探索类课题,强化了创新导向。通过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软件、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平板显示技术、7000米水下机器人、电动汽车等一批重大专项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攻关,对重大产品、装备或工程的集成性创新,解决了一些经济社会发展关注或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在高技术研究当中,“863”计划还将“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的实施作为一项主要内容,突出了知识产权目标并取得显效。“十五”期间,“863”计划获得的专利数几乎是前15年总和的3倍。
在继续组织实施“863”计划中,还注重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强高技术研究和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十五”期间,更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承担课题数占计划课题总数的比例已从“十五”初期不足20%提高到目前的28%,经费更是占到了计划总量的40%。对具有较强产业化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群区域,实施了“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工作,现已认定153家基地,其中企业类126家,区域类27家。同时,较好地形成了国家和地方在高技术发展方面的上下联动。如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磁悬浮等许多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得到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配套支持。
继续组织实施“863”计划的思考
“纵观‘863’计划的全部成果,尽管我们大大加强了在关键和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许多方面从无到有,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但具有原始性创新的成果还很少。如果我们在最具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的‘863’计划中都很少产生原始性创新,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就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与我国科学技术和人才总体水平有关,但我们必须从战略研究水平、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多方面寻找原因。”马颂德明确指出。
马颂德认为,在当前新形势下,对“863”计划的战略应有一个重新审视。首先就要考虑创新战略,“如果我们不能容忍失败,不能鼓励原始性创新,而只是把现有的技术集成起来满足于交账,那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就无从谈起。”其次,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再思考。“863”计划作为一个政府支持的计划,应该瞄准什么目标,如人民
作者: 责任编辑:哪吒
下一篇更精彩:网吧无视禁令接纳未成年 老板称离开学生不赚钱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