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 |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 |
今年是国家863计划实施20周年。我国高技术的整体研发水平和能力在这20年有了很大提高,缩小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 ||
|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日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指出,正是由于或部分由于“863”计划初期的支持,中国在诸如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信息网络、深海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天地观测系统、海洋观测与探测、新一代核反应堆、超级杂交水稻、抗虫棉、基因工程药物、新材料等一大批世界公认的高技术领域,已经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另据专家抽样分析表明,由“863”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局部已形成优势;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基础上也有很大进步。“863”计划突破的关键技术在与产业界的密切合作下,使我国在生物工程药物、通信设备、高性能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平台、人工晶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国际高技术竞争的热点领域,具有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些产品开始形成能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实力,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生长点和源头。
据悉,按照中央的要求,“863”计划已完成“十一五”布局。“十一五”期间,“863”计划继续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重点开展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在这5年,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生;进一步凝炼目标、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关系国家战略层面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前沿技术问题;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效率。在管理机制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使863计划管理朝着“科学、规范、高效、公正”的方向前进。
从上到下确定的目标是,力争通过未来五年实施“863”计划的努力,更进一步提高我国重点高技术领域及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变革催生“863”计划
上世纪80年代初,新技术革命在全世界蓬勃发展。许多国家把发展高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加以实施。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即“战略防御倡议”)、欧共体17国推出的“尤里卡计划”以及日本提出的“今后10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计划的实施,对世界高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面对这一国际形势,中国政府也强烈地意识到高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和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联名上书中央,提出“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这份建议书得到了党中央和邓小平的高度重视。3月5日,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经过广泛、全面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真正开始高技术研究应该说是始于‘863’计划”。据科技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当时,根据中央精神,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旨在集中少部分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技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而此时的中国,正处在一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科技体制改革也在全国科技界全面启动。作为一项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转型期的特点。
“863”计划的时代特征
现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的马颂德,1986年回国时,“863”计划还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此后他从一名“863”计划项目的具体实施者到管理者,经历了“863计划”20年的发展历程。他认为,“863”计划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
体现在科技计划管理中的变化较为突出。首先是经费问题。在此之前,科研经费都是按照行政渠道划拨,科研项目由研究所或有关部门提出而不是通过竞争来获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科研体制管理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对研究机构的拨款制度,按照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特点,实行经费的分类管理;把一部分科技研发资金由按部门拨款改为竞争性评议。“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分享了这一拨款制度改革的成果。
作者: 责任编辑:哪吒
下一篇更精彩:网吧无视禁令接纳未成年 老板称离开学生不赚钱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