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资讯中心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中国海防边疆辽阔需要自己的航母战斗群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7-1-14 13:42:56  来源:南京周末 

中国海军未来航母正视想像图

本报记者关卫东综合报道

【周末报报道】 1月8日,国防科工委新闻发言人黄强在向记者通报2007年国防科技工业会议的有关情况时表示,2006年国防科技工业企事业单位首次实现利润总额超过2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我国今后将适时亮相一些有威慑力的新型尖端武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和平。”

黄强在回答记者关于中国何时制造航空母舰的问题时说:“中国具备制造航空母舰的能力,但具体什么时候制造目前还没有定。”

黄强表示,国防科技工业今年除了保质保量完成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年度任务,还将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重点在信息安全、新型能源、反恐装备、海洋工程、光机电一体化、卫星应用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化。

国防科工委新闻发言人黄强在回答记者关于中国何时制造航空母舰的问题。

航母?航母?航母?航母!!!

航母从问世到今天已有90多年的历史,世界上建造过航母的有8个国家,拥有过的国家达15个,建成服役的各类航母总数300余艘。然而,现代科技突飞猛进,武器装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航母还能继续扬威海上吗?

马岛之战、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多次战例证明,航母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空中加油机、潜艇、导弹等武器装备的发展,认为惟有航母才能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思想将逐渐过时,航母也面临着“生存危机”。

一方面,航母的一些“功能”正被其他武器装备取代,如美对阿富汗战争期间,其B—2战略轰炸机通过空中加油实现了不着陆飞行,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实施轰炸。另一方面,由于航母自卫武器有限,防御能力较差,其生存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如俄核潜艇“猎豹”就对航母构成严重威胁。从理论上计算,两艘“猎豹”级别的核潜艇就能对付一个由10艘水面舰只组成的航母编队。日前,俄海军高层放风说,俄海军在未来15年内应当忘掉航母,告别航母时代。

但是,由于航母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系统工程。不少专家认为,航母已成为一个国家军事、工业、科技水平与综合国力的象征。因此,对一个国家来说,航母不仅是先进武器,更是和平时期国家强大的一种象征。

日益强大的中国,需要强大的国防;强大的国防,需要强大的海军;强大的海军,呼唤我们自己的航母。

21世纪是一个海洋的世纪,中国的崛起必须面向海洋。这一战略的实现则呼唤着中国发展建设蓝水海军和增强制海制空的中坚力量,即需要中国自己的航母战斗群。在“旅海”级、“现代”级、“旅沪”级驱逐舰和“江卫”级护卫舰等战斗护航舰只较为完备的情况下,人们在企盼“群龙之首”——航母的早日到来。

中国海军未来航母正视想像图

前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在他的回忆录(《刘华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8月版)中详细回忆了中国的航母战略,我们可以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航空母舰的应用,是20世纪舰艇发展的伟大成就。我国对航母作过可行性研究,我也为此做了一些工作。

早在1970年,我还在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的方案。后来到总参谋部工作,在1980年5月访问美国时,主人安排我们一行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上舰后,其规模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

可以说,正是航空母舰的出现,把海战的模式从平面推向了立体,实现了真正的超视距战斗。自它问世以来的80多年间,几经波折,最终发展成为今天这种舰机结合、攻守兼备、机动灵活、坚固难损和高技术密集的多球形攻防体系。今天,它不仅是一个强有力的战术武器单元,是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也是一个能抛核弹的战略威慑力量。在世人眼里,它被视为综合国力的象征。它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各国军事战略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国航母编队海上航行想像图

以往,我只是从“外围”观察和思考航空母舰问题,1982年,我当了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我心头的分量,自然大不相同了。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发展,我们面临的海上威胁和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海军的实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我们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有时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本新闻共5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4  5  

malan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下一篇更精彩:中国造航母政治条件复杂 担心刺激周边国家(图)

中网资讯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我也评两句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热 点 推 荐



性 福 同 行


热点娱乐推荐
赞助商链接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