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补白]这其实是该型装备第二次受到如此青睐了。早在去年夏天,该装备在新疆天山进行高原摸底性试验时,新疆军区的领导就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该项目的负责人、某研究所高工赵初明自豪地向笔者透露,由于采用了诸如电液比例控制、总线技术、虚拟仪表、摇杆式飞机手柄等多项世界先进技术,使得该系统可以轻松自如地完成60余种非常复杂的动作,自动化、 信息化程度很高,完全可以代表我国工程装备领域的最高水平。如果对程序稍加改动,甚至可以对其进行遥控操作。
[亮点展示]高原野战山地快速构工系统,不仅填补了我军工程装备的一项空白,而且多项新技术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该系统爬坡和机动能力较强,既能够在多种复杂地形行驶和作业,还能适应各种复杂恶劣环境,很好地伴随部队机动。该作业系统还配备有快速成孔钻机、单兵作业机具、照明器材以及其他辅助作业工具,具有多种作业功能,实现了一装多能,大大提高了工程保障作业的能力和效率。
 正在演示快速上坡
 系列高原工程机械装备
试验现场直通“战场”
[现场回放]虽然过去也经常讲,试验场就是“战场”,但在科研人员心目中,这个“战场”其实就是自己的本职岗位。这一回把试验场实实在在地搬到了供部队作战演练的演训场。为此,参试人员的热情倍加高涨,顶着强烈的高原反应,一场“大会战”很快就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展开了。
只见高原型轮式推土机、装载机轮番上阵,如同变魔术一般,一条条急造军路在一片荒漠上开出。某高地上下,更是一派热闹景象:山顶上,是高原轮式多用高速工程车的天地,它充分利用强劲的马力直达山顶,在这里,无论交通壕、地堡还是平底坑,构筑起来可谓得心应手,不久,火炮工事,机枪工事也构筑完成;半山腰,两台某型野战山地快速构工系统则当仁不让,面对这种斜坡上构筑工事的最艰难的任务,两台装备分工合作,一条条横纵相间的交通壕和地堡的雏形慢慢显现;山脚下的较为平坦地带交通壕作业,属于高原型挖掘机的任务。
不出七天,一直困扰西藏军区的某高地土石构工作业大功告成。这批新型装备充分体现了工程兵装备不分平时还是战时,都能发挥出巨大作用的特点。
[新闻补白]谈起这些新装备的性能,驻藏某工兵团副团长魏保国感慨万分。他向笔者透露,不久前,这里刚刚进行了一场综合演练。作为工程保障分队,该团派出精兵强将构筑防御阵地。但是,高原上到处都是冻土、土夹石,山坡上挖下去不足半尺都是石头,氧气不足,人在4000米高原上所能承受的劳动强度不足低海拔时的一半,挖不动怎么办?只好用沙袋在山上堆筑了一些简易地堡。有了这些铁家伙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
[亮点展示]试验与部队使用相结合,不仅使装备最大限度地经受了近似实战的考验,还探索了装备在部队的实际应用方法,可谓一举多得。验证结果表明,系列高原型军用工程装备完全符合高原部队的使用实际,无论是机动性、作业率,还是人机环境等方面都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为提高我军驻高原部队的工程保障能力做出了巨大贡献。(高斌宇 陶佑林)

军用工程机械需要有较好的高原适应性
用创新筑牢边防哨所的生命线
——访我军工程机械论证试验专家杨宏
刘书臣 高斌宇
笔者:高原军用工程机械与普通机械有什么区别?
杨宏:普通工程机械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域作业,会出现发动机功率严重下降,整车过热,冬季启动困难,早期损坏严重以及机动能力弱和高原地形地质适应性不好,功能单一等问题。而我国拥有广大的高原地区,尤其是素有“世界第三级”之称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工程部队在这些地域施行工程保障任务时,会经常遇到类似的难题。
因此,从2002年起,我们认真研究了高原地区的军事地理特点,以提高高原施工效率和保护官兵身体健康为出发点,从提高军用工程机械高原环境适应性入手,通过技术集成,应用新技术改造平原型装备,根据特殊要求方式研制了一批新型高原工程装备。
笔者:在此次工程机械研制中,有哪些重要的技术突破?
杨宏:这次研制过程,我们使用了很多先进技术,在不少方面有突破,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我们解决了 发动机的增压问题,高原地区低气压和含氧量的不足是影响内燃机燃烧,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我们的高原型装备在海拔4500米实地,功率下降值控制到了5%之内,动力性指标恢复到原基本型柴油机低海拔水平,且在某一海拔高度内保持性能的基本恒定。其次我们在国内工程机械中首次引入了热管理系统的概念。彻底解决了高海拔地区装备容易出现过热报警和水箱开锅的问题。三是低温启动技术。最后一项是加强了人机工程措施。人类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所能承受的劳动强度不足低海拔时的50%,持续性和耐久性则更差,只能维持一些轻微的体力活动。减轻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证高原官兵身体健康的手段之一。目前,多种型号的高原工程装备,采用了电液比例控制技术,虚拟仪表技术,有的还运用了总线技术,实现了操纵轻便,简单易学的目标。战士们形容,工程作业就像操纵游戏机的操纵杆。防紫外线玻璃和制氧机改善了驾驶室的内部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