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里,所有的命令都是先执行,后‘抗议’。‘没有任何借口’!”万国英说,“现在学校里普遍阴盛阳衰,男孩子太娇气、太骄气,缺乏阳刚之气,这样下去,我不敢想象我们未来的民族气质。创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的目的,就是想借助美国西点军校的理念,以全封闭、军事化管理的模式,将男孩打造成真正的男子汉。‘西点’的努力和探索,也许可以给社会特别是教育界一个思考。”
赞同者:克服娇骄气不打不成器
“西点”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家长说得很干脆,“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流传了几千年,难道没有一点道理吗?我家的孩子特顽皮,交给“西点”管,孩子简直换了一个人。把孩子交给“西点”,我们放心,花这个钱,值!
杭州市一所实验小学的校长认为,“西点”的做法体现了个别化教育的特点。打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在英国等国家,至今还保留着对学生的体罚制度。有一些孩子比如特别顽皮的男孩,其不良习惯确实无法在正规的教育体制下得到有效矫正,这个时候就需要特殊教育。“西点”正好弥补和满足了这一市场需求。不过她也建议,“西点”最好能加上心理教育一课,以减轻“严刑峻法”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
“‘西点’的成功暴露出现行小学教育的不足。”浙江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指出,“西点”的理念很朴素,做法也不新鲜,说穿了就是从严要求、严格管理。这对克服目前孩子中普遍存在的“娇”“骄”二气特别有针对性。此外,“西点”的集体生活模式也比独生子女单独生活更健康、更和谐。
反对者:教育要有度体罚系违法
杭州师范学院副教授肖锋针对“西点现象”提出了三个问题:顽皮的男孩是不是一定要通过强制的方式纳入到体制内的规范教育之中?无数事例证明,让顽童发展个性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男子汉是不是非得是阳刚型的,温文尔雅、谦谦君子就不是男子汉吗?此外,鞭子管得了一时,管得了一世吗?不过他也承认,在目前教育需求多元化的今天,“西点”的存在自有其合理性。
杭州市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员闻知此事后,表示十分惊讶:“‘鞭刑’和我们现行有关法律是相悖的,不过我们没有接到过投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法制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谭晓玉博士就从法律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他认为,此类私人或社会性质的未成年人保育机构首先必须经过合法的审批程序才能设立,否则就是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非法机构。再者,合法的社会机构代替家长管理未成年人是允许的,但在教育、管理中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无论是否得到家长的口头或书面授权,都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总之,教育手段必须符合未成年人的年龄和心理、生理承受的范围。
青少年教育心理学专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吴增强研究员认为,“西点”的出现暴露了现行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培养意志力教育的欠缺。类似“西点”这样的机构就是针对这一不足而开设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青少年教育中可以说是一种尝试。但是这也为现在的青少年教育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这样的教育方法可能会矫枉过正,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培养孩子意志力、纪律性的方法应符合科学性,以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前提。其次,这也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性格教育还不够,要有科学的态度也要有耐心。他强调,对于未成年人,家长的“亲子教育”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而且家长过于强制性的教育与《未成年人保护法》是相冲突的。此外,“磨难训练”的确对于纠正一些青少年的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但要把握好其中的“度”,最好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关键不能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否则就是“野蛮教育”。(C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