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就业工作的浙江万里学院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陈三俊主任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现在有些学校过分追求声誉,搞短期行为,以为就业率上去了学校的声誉就上去了,所以想方设法将就业率吹成大泡沫,结果害人害己。
“如果一个学校通过造假将就业率搞上去了,而另一个学校公布的却是实际就业率,那实事求是的学校无疑是要吃些亏的”,陈三俊说,她相信 造假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终究会被曝光出来,到那时又会极大地损害学校的声誉。“因为这种做法不但欺骗了学生,欺骗了付出巨大成本的学生家长,更欺骗了社会。”
湖南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汪卫斌认为,近些年来,招生与就业率紧密挂钩,就业率成为关系一些学校、院系和专业生死存亡的“生命线”。在此因素影响下,就业率的高低变得分外重要,造假行为也就随之出现了。
汪卫斌说,就他掌握的情况来看,现在全国的许多高校都实行院系经费动态包干,也就是说,院系有多少学生,就发放多少经费。而每年编制招生计划前,这些学校又都会将本校各院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形势好的可能会扩招,形势不好的则可能会缩小规模。由此造成“多一个学生多一碗饭吃”、“没课上没饭吃”的境况。
“将招生和就业联系得如此紧密是把双刃剑,积极的一面是促进了学校面向社会办学,拉近了学校与市场的距离,消极的一面则是容易导致产生短期行为,就业率造假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
厦门大学博士生陈厚丰则认为,就业率统计对高校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一些著名的高校就业率反而不太高,在就业率排行榜上排在前面的,经常是一些不大知名的院校。这说明就业率这个评价指标并不完全切合实际”。
陈厚丰说,国外高校采取中长期的就业跟踪制度,将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评价体系,并且综合考虑学生满意度、雇主满意度、平均年薪等因素,这样才比较合理。“如果把就业率当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那损害的就是整个社会的利益了”。
今年被媒体曝光的高校就业率造假行为
中国矿业大学
6月30日,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MBA应届毕业生赵某在领取毕业证时扑了个空。因为没能找到单位签署三方就业协议,校方不肯向他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在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因为没能就业而拿不到毕业证的毕业生,不止赵某一人。
中国矿业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称,该校今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压力很大”。按照上级主管单位的要求,2006年的就业率要略高于2005年的同期,2005年该校的研究生就业率已达到99.3%。各专业的就业率与该专业次年申请招收学生的比例息息相关,所以从学校到各专业都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安徽少数高校
有媒体报道,安徽少数高校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要求毕业生必须提供就业协议书和就业接收函,否则不发放毕业证书。一些毕业生为了拿到毕业证书,甚至找路边的小店随意“签约”。
就此,安徽省教育厅明确,任何学校和个人均不得以扣押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方式要求学生提供就业协议等就业证明材料。对于在就业率统计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将给予严肃查处。
湖南部分高校
据新华社报道,湖南省教育部门年初向社会公开点出高校就业率“造假”的现象:对该省高校上报的就业数据进行核查,从中随机抽样15%进行追踪调查,然后根据核实的情况核减就业率。结果被调查的高校没有一家上报的数据是百分之百过得硬的。最极端的例子是,某高校竟然从一家不到百人的单位里,弄到超过一百人的接收证明。
边集整理 (C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