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矿大部分毕业生因未签就业协
高校逼学生编造就业协议 不造假拿

广州大学要求学生用就业证明换取毕业证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7-21 15:30:02 来源:中国青年报(北京)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问到所需费用时,对方说,如果单个学生来办理,需要一次性交纳3年的代办费和管理费共900元,但对于团体办理的情况,可以通过与挂靠公司商量给予部分优惠。

应付学校是违心之举,更是无奈之举

安徽省某高校一名外语专业的同学小苏说,他的同班同学中,不仅没找到工作的需要想办法找个单位盖章充当“已就业
的毕业生”,就连一些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也不得不作假应付学校盖章的事。

小苏介绍,他有一个在某公司做商务英语翻译的同学,已经工作半年了,但那家公司至今没有与该同学签约的意思。该同学虽有怨气,但因家境不好,挺不容易找到个工作,不想因为签合同的事就被炒,所以在对付学校的就业协议书这事上,他只能跟其他同学一样,找个肯为他保管户口档案的单位盖章,或者干脆挂在人才服务中心。

小苏发现,同学中有不少人遭遇了这样的尴尬事,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担负毕业生的额外福利或保险等责任,就迟迟不与大学生签约,毕业生应付学校的做法,不仅是违心之举,更是无奈之举。

专家:高校就业率应由第三方统计

“一面是毕业生对学校催交就业协议的做法强烈不满,一面是从学院党委书记到各系系主任都被就业率这个紧箍咒紧得喘不过气来,这种现象对于高校来说就是一种无奈。”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系教授孙柏英认为,就业率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对高校、高校对教师评估体系中的重要指标,这是造成高校对就业率统计数字“百般重视”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则认为,由于高校隶属于政府部门或直属教育部,在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等很多方面都没有独立的自主权,要听命于政府或教育部。高校的就业率就成为校领导政绩的代表,成为利益链的一环,其统计结果自然很难符合真实情况。

顾海兵认为,对于高校来说,拥有不错的就业率是一举多得的事,况且就业率造假可以达到低成本高回报的成效。

“不但政府对高校的评价或明或暗地与就业率直接挂钩,而且学校的重点学科申报、学科在全国范围内的排名等,都以该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衡量标准。”他说,就业率高了,学校对下一年的招生规模便有了与教育部讨价还价的余地,也加重了向考生作宣传的筹码,学校的名声也自然水涨船高。

顾海兵认为,对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工作不应让高校自己统计,而是应鼓励由社会第三方进行,这样的统计结果才会更真实、更客观,而这种符合实际的调查信息也是社会、政府、考生最需要的。

对于高校就业率造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白智立认为,主要是不利于政府和教育部进行相关的科学决策。他说,政府部门和教育部要根据这些信息及时作出调整,如发现就业率降低,就会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对高校招生规模及时控制。相反,虚高的就业率就会延误社会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时机。

白教授认为,虚高的就业率也是造成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高校某些专业设置早已滞后于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就业。而这种情况被遮蔽了,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还致使毕业生违心地被卷入这个骗局,他们成了牺牲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业率的随意欺瞒,不仅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而且也触犯了道德底线,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未来,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也因此更加艰巨。”

“由于高校很少能按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自主招生、自主设置专业,高校实际承担了过多的政治任务,如果当年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政府就会担心影响当地的社会稳定。”孙柏英介绍,这对非名校的压力更大,“如山东某大学有一年行政管理专业一个班中有一半人不能及时就业,学校领导着急,政府也施加压力,这种情况下,学校不造假怎么办?”

顾教授认为,目前毕业生的出路选择日趋多样化,有的学生打算考研、考 公务员,有的毕业生对工作较挑剔不愿低就,这些都会耽误他们找工作。一些毕业生不能按时定下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政府和高校应该正视这一实际情况,避免一味追求高就业率,到头来反而耽误政府决策,影响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

就业率为何要“注水”

实习生 叶铁桥 本报记者 刘芳

在广州某大学独立学院,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了一位刚刚从该校辞职的老师谢然(化名)。

他说,该校就业率造假是为了赚钱,因为就业率高就能吸引更多的生源。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招生3000人左右,每个学生收费以平均1.5万元计算,学校每年收入就近1个亿。这些钱就成为学校迅速扩张的资本。据他了解,该校已经在四川、贵州、河南等地办了分校。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3页  1  2  3  4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12月起谢绝社会考生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