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历届北大研会主席的履历,或许能显示出这里面的“其他的考虑”。
北大研会的主席及其他学生干部们的出路,一类是从政,分中央与地方两种。
另一类则是学术专家。如第十届主席黄维,现任复旦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马伯 强,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
事实上,北大研究生会主席的位子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诱惑。全国学联的主席单位由北大和清华两所中国最著名的大学轮流担任,5年轮换一次。在北大或清华担任全国学联主席单位的5年内,该校的研究生会主席自动成为全国学联主席,另一个学校的研究生会主席则为全国学联执行主席。
无论全国学联主席还是执行主席,对于一个在校的大学生,都将是他(她)学生时代的一段堪称辉煌的经历,成为日后走向政坛的较高起点。而去年北大研会的正、副主席,他们一人去了国家发政委,一人去了团中央。
面对如此前景,在选举前夜候选人会难以安枕,经受煎熬。“第一次,我是两点才睡着的;第二次,我是三点才睡着。”一位曾选过两次的候选人回忆当时场景,依然感慨万千。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虽然普通学生们对此事并不太热心,但研会的选举依然竞争到白热化的局面。候选人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战略伙伴,合纵连横,眼花缭乱。
据知情人说,在2001年,研会主席选举中,两个候选人经过多轮投票仍未决出。
而去年的选举,一位呼声很高的候选人在第一轮高票通过,第二轮却落选,他“当场就哭了”.c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