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北大众多研究生对于刚结束的北大研究生会换届选举并不热心,却不妨碍这场选举激烈到白热化的程度。而候选人们对这个本当是服务公益性的学生社团选举如此热心的背后,是某种人人心知肚明的“其他的考虑”。
42票对7票。
6月17日下午,唐亚刚以绝对优势战胜对手徐杨,成为北京大学第 27届研究生会(简称“北大研会”)主席。起始于4月19日的这场选举,至此以罕见的高票当选落下帷幕。唐亚刚的“组阁”工作尚未展开,争议却已在北大校园蔓延。
共有18名候选人参与了这一席位的角逐,经329名学生代表投票后,其中7人进入第二轮。然而,最终参与竞选的仅唐亚刚、徐杨两人。
此前的6月12日,酷热,18名候选人的大幅彩色展板出现在北大三角地。当日傍晚,晴朗的天空突然间阴云密布,电闪雷鸣,顷刻间雨水纵横,落花遍地。
“研会的水太深了!”张华(化名),这位北大新闻传播学院05级硕士生在结束一天的竞选准备后,提着裙子蹑脚走入校园餐厅,和朋友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如此。
【十八选七】
第一届的北京大学研究生会,是1980年成立的。此后,每年换届。从第六届开始,即1985年,北大研会开始由研究生全体大会选举产生。
与毗邻的同是重点大学的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不同,每年的研会“选战”,从来在那些学校不会成为一个校园内的热门事件。像北京大学这样,候选人公开站出来宣传自己、发表演说拉选票、经一轮轮的投票逐级淘汰,最终以最高票数选出自己的研会主席,在其他高校都不会看到。
北大研会一直沿用两轮票选制,即第一轮投票由329名学生代表完成,从18名候选人中选出7人,组成研会的执委会主席团;而此7人的排位名次,谁最终能当上研会主席和副主席,要在第二轮选举中,由42名各院系研会主席及第一轮入选的7人共同选出。
有人将此类比美国的两院制:329名学生代表为“下院”,“常代表”为“上院”。而研究生代表大会和执行委员会,类似于中国现行的人大与政府的关系。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认为,北京大学研究生会的选举的公开机制与长期形成的较为固定的体系是值得肯定的。
6月17日晨,《婚礼进行曲》打破了古旧的电教楼大礼堂的宁静。配着大屏幕上劈劈啪啪跳出的字,一个浑厚的男音回荡在座无虚席的礼堂,“李因亮,你愿意……吗?”候选人、马克思主义学院2005级硕士生李因亮手按在讲台庄重地回答:“我愿意!”台下,掌声与笑声混成一片。
李因亮自导自演的这场“政治联姻”,是18名候选人的首场演讲。
随其之后出场的是信息科学院04级硕士生徐扬,他的选举策略与李因亮迥异,这位前研会体育部部长的口号是“研会就在你身边”。时值世界杯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他说道,“我的口号是,我帅、我酷、我有型”时,场下听众不由睁大了眼睛,迸发出笑声。
接下来的演讲,各显特色。有人说,可以为大家联系到实习机会,有人说,可以为研究生楼的阳台上配置晾衣设备,有人则说自己能为大家拉赞助。而代表的提问也相当尖锐:“你的承诺和拉的赞助,是竞选的手段吗?”
第一轮投票在当日中午进行。成煜、吕聪、刘军、孙伟、唐亚刚、徐扬、赵巍胜出。而李因亮仅获得41票,首轮竞选败北。
【“少数人的游戏”?】
事实上,对于研会选举,更大范围内的北大学子的热情并不高,“那只是少数人的游戏。”一位学生明确表示。当记者在三角地候选人展板前随机问到周围的学生时,10人中有六七人表示对选举时间不清楚。
“大家对选举的热情不高,可能是因为对候选人不熟悉。”投票代表李立(化名)告诉记者。
李读本科时曾在学生会任职,后担任院研究生足球队队长,这些经历使他如愿通过校方“政审”,成为329名投票代表之一。按研会章程,329名投票代表的产生,除了院系主席是当然代表之外,其他的代表名额按照各院系的学生比例进行分配。大部分院系鼓励研究生们自由报名,但往往应者寥寥。据一位候选人介绍,虽然原则是任何人都可报名,“但没有一点人脉是不可能成为投票代表的。”
由此形成的一个现象是,鉴于学生的参与热情有限,不少院系的代表由该院系研会主席指定。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竞选主席团和常代会的22位候选人中,有11个人曾在上届研会任过职,18位研会主席候选人中有8位任本学院研会主席或副主席 常代会,由42名“常代表”组成,是研究生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