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于全教授坚持自己的“实验是严肃的,而实验结果也是准确的”。
司履生曾分别向发表魏于全论文的《中华肿瘤》杂志和《自然医学》杂志发出评述文章,提出自己的质疑。根据学术讨论的惯例,杂志社将这两篇质疑文章都转给了论文作者魏于全,并要求魏于全教授对两篇评述文章的质疑进行解答。但司履生发给两家杂志的信件和魏于全的回复最后都没有在杂志上发表。
在此次公开回复质疑的过程中,魏于 全也将自己4年前答复两家杂志的信件在网络上公开。答复中强调了双方对实验方法的理解差异。
方舟子:他有篡改数据可能
方舟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用到的实验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常用的技术,“在这方面我比较熟悉,可以做出一些判断。我认为,在其论文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漏洞和可疑之处,有的前后自相矛盾,有的过于完美,让人怀疑至少存在篡改数据的可能,而篡改数据在科学界也被认为是造假。”
司履生呼吁中科院调查
方舟子表示,揭露学术造假,有的容易,有的难办。“像一稿多投、伪造学历、抄袭这类的造假,是很容易发现和认定的,我们揭露得也比较多,但是对捏造、篡改实验成果这类的造假,要发现就很不容易,所以在国际权威的学术期刊上也时不时会出现可疑的论文,而要认定造假,就更难了,需要有权威机构的介入,进行调查,核实原始数据才行。”
他认为,严格地说,如果没有查看实验的原始数据,都不能得出肯定有假的结论。
司履生表示,他也要求魏于全公布实验的原始数据,但至今魏于全并没有公开实验的原始数据。而要真正通过实验验证魏于全的实验造假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他举例说,魏于全在2000年到2003年之间一共发表过7篇外文论文。“我统计过,要支撑这些论文在实验中他一共要使用上万只实验鼠。据我所知,以魏于全实验室的规模,不可能在三年的时间里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实验”。并且,在论文中,“他的很多数据据说都是长期观察的结果,有的观察期长达两年。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对于他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要验证他的论文造假,验证者就必须按照他的论文描述,重新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实验,这对于个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所以,我呼吁中科院能够介入调查此事。”
针对魏于全院士的质疑事件过程备忘
3月26日
西安交通大学司履生教授实名发表《就魏于全院士发表假论文问题致中国科学院的公开信》。公开质疑魏于全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和《自然医学》杂志上的两篇重要论文造假。
3月28日
四川大学学校网内BBS上发表声明,“鉴于杂志编辑部2003 年就已经对文中提到的魏于全院士的论文进行过核实并证明了魏院士论文结果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此事已有确实的证据,在没有其他新的证据之前,为避免以讹传讹和不必要的误解,关于此事件的讨论做了合集,希望大家理解。同时希望大家爱惜自己学校声誉,不要人云亦云,做别有用心者的帮凶。”
3月29日
魏于全院士向“新语丝”网站发去实名回复,回复中附有其2003年答复杂志编辑部疑问的原文。
该文表示,“司先生很多问题的提法本身是不准确的,甚至还是错误的”。
3月31日
魏于全再次实名向“新语丝”发去“魏于全对拜访司先生的情况说明”。说明自己劝阻司履生在杂志上发表相关评论文章是因为“我认为他的两篇评述文章如果发表,对于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先生是不利的,可能会影响他的学术声誉。我当时的本意的确是不希望他发表这样的评述论文,或者至少是应该进行大的修改以后再发表,以维护老先生的学术声誉。”
3月31日
新语丝网站主持人方舟子发表“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一文。
该文指出在魏于全院士学术论文中所公开的实验数据图表中发现疑点,表示“鉴于魏院士的论文中至少有造假的嫌疑,为其论文提供科研基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技部应该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对其原始实验记录。”
4月1日
魏于全就方舟子提出的疑问,在新语丝网站上发表答复。指出质疑者使用了论文中由于印刷问题而导致的错误公式。并解释了实验中具体实验手段的部分细节。并表示愿意前往西安交通大学,与质疑者司履生面对面交流。
4月1日
方舟子公开发表对魏于全答复的答复,认为魏于全院士并未能圆满解释疑问,并引海外专业人士的话表示“魏于全论文中的实验数据好得不像是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