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中科院院士魏于全学术论文遭造假质疑(图)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4-13 15:00:12 来源:sohu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中科院院士魏于全学术论文遭造假质疑(图)

魏于全,这个迄今为止最年轻的四川籍中科院院士如今陷入了巨大的学术道德争议中。

  本周,司履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在北京开会评审他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时看到了他的研究,当时我就认为魏院士的研究结果是不可信的。”“我后来查看了他
2001年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上的论文,发现魏于全在实验设计中存在严重而低级的硬伤”。

  输入“魏于全”三个字进行搜索,会发现 “魏于全假论文”、“魏于全作假”这类搜索词出现很多。从3月份一直持续到现在,西安交通大学司履生教授质疑四川大学魏于全院士学术造假的公开信,已经成为学术圈里的热点话题。

  “鉴于魏于全能够在200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主要由于他发表在国内外科学刊物上的两篇论文,如果司履生教授对这两篇论文的质疑成立,中科院应该严肃处理,取消魏于全的院士称号。”知名科学打假人士方舟子日前表示。

  “科学试验竟没有对照组”

  “就在魏于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评审过程中,我发现他(魏于全)的研究有很大问题。”司履生日前对记者说。

  司履生解释,“我发现,魏于全在实验中竟然没有设立不用任何治疗的对照组。”“要知道,一项科学实验如果没有这样的对照组,那么这项实验的所有结果都是不能成立的。实验出现这样严重而低级的硬伤,论文竟然也能够发表,我对这样的学术造假实在感到义愤填膺。”

  司履生在写给中科院院部的公开信中,一共列举了7项质疑理由,涵盖了魏于全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上的论文所依据实验的众多细节。包括实验观察方法、数据统计公式以及实验动物选择等。基于这些理由,司履生认为,“这是一篇十分拙劣的假科学论文”。

  称魏院士“从事伪科学”

  年已70岁的司履生教授对魏于全教授的研究思路也表示了强烈的不认同。他解释说,魏于全教授的研究方向是采用异种组织细胞作为抗原给动物接种,以预防和抑制肿瘤。这样的理论其实早已经在上世纪40年代就被国外的实验证明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他现在只不过是将这种思路进一步重新包装后,旧事重提。

  魏于全2000年发表在国外著名科学刊物《Nature Medicine》上的一篇论文,在业内被看成是奠定其学术地位的重要论文。在这篇论文中,魏于全系统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思路,然而就是这篇发表在国外顶级学术刊物上的文章,司履生认为,同样存在严重造假嫌疑。

  “凡是稍稍有一点实验肿瘤学常识的人,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这些文章是彻头彻尾编造出来的、反科学的谬论。”司履生解释说,人们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实际上就是向人体内注射一定剂量的特定蛋白质,蛋白质可以引起身体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形成对相关疾病的预防。魏于全教授的研究思路,简单地说,就是把异种组织细胞作为肿瘤疫苗注射到动物体内,预防和抑制肿瘤的发生。

  他举例说,“魏于全曾当面告诉我,他在试验中用牛的肝组织细胞对试验鼠进行肝癌免疫,取得了成功。但问题是,魏于全在试验中使用的组织细胞,以论文里提到的黑色素细胞为例,一个细胞中就含有几千种蛋白质。这就好比一下向一个动物体内注射了几千种不同的疫苗,而人体的免疫系统竟然只对其中的几种发生符合人类需要的反应。要知道,人体免疫系统遇见外来细胞,会对细胞中的大多数具有抗原的蛋白质起反应而产生抗体”,“否则,免疫学就没有规律可循了,医生也没有办法看病了。所以,如果不是免疫学的基本规律错了,就是他的实验造假”。

  魏院士实名回复质疑

  司履生表示,自己质疑魏于全学术造假的公开信早于2005年8月就递交给中科院,只是一直没有收到回复,才于今年3月最先公开发表在知名科学打假人方舟子的网站上。

  当这封公开信在“新语丝”发表后,魏于全教授及时做出了公开回应,据方舟子和魏于全的秘书王建分别证实,魏于全于3月29日、3月31日和4月1日,三次向新语丝发去自己的回复,回应司履生对自己学术造假的质疑。

  这也是遭到学术质疑的中科院院士首次公开回应所遭到的学术质疑。

  当记者向王建提出希望采访魏于全院士时,他表示,魏于全院士对质疑的回复发表在致“新语丝”网站的几篇回复中。

  针对司履生教授对自己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上论文的7点质疑,魏于全在回复中表示,司履生教授之所以对自己的论文产生质疑,部分原因是杂志刊登其论文的时候,由于排版错误将一个错误的公式印在了论文中,而司教授也没有完全清楚自己在论文中对实验条件的限定。并且双方在对实验数据的计算方法上也存在分歧。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作者:  责任编辑:阿当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40万到香港读大学值不值 港校招生引热议
下一篇文章看看高考中的“金钱特权”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