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高考合同”的诱饵:没有依据的承
推进高考公平的“大跃进”中国太
高考加分:能不能更透明些(图)
高考体检不再要求脱光 保留内衣裤
高考网上阅卷先睹记
高考体检不再要求脱光 保留内衣裤
高考是素质教育天敌?中国大学校长
北京首次规定女生高考外科体检将
教育部发布高招规定:“高考移民

看看高考中的“金钱特权”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4-13 15:02:09 来源:sohu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据4月10日《大河报》报道,从2000年开始,河南省先后与上海、天津合作,遴选河南优秀初中生到两地读高中。这些学生在当地被称为“全国生”,他们要交纳5万元的委托培养费,享受与两地高中生一样的高招政策。

 河南学生出钱享受津沪两地的高考政策,对这种跨省高考合作,河南有关官员评价为“双赢”——“可以让上海、天津高中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全国、服
务全国,让河南孩子多一条上大学的渠道。”事情果真如此美妙吗?笔者实难苟同。

  固然,此举似乎想打破高考招生地域间事实上的失衡,但用金钱赎买来的权利,实则还是一种特权——“金钱特权”,且这种“金钱特权”更加赤裸裸。

  首先,从特权的出卖方——津沪两地教育部门来看,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寻租行为:以往,虽然有地域高考限制存在,但至少还没人拿出来卖,没有将这种“地域优势”转化成直接的经济利益。而现在,一个学生3年5万元,“地域优势”直接兑现成了现金——这难道不是典型的不当谋利?

  其次,从购买方——河南考生来看,对于这种委托培养费,他们真的就那么心甘情愿地交,认为“物有所值”吗?而且,河南每年近80万高考学生中,只有几百个可以去津沪读高中,这难道也是一种公平?

  更重要的是,加上学费、住宿费等开销,购买这样的读书机会实际支出在10万元左右——如此高昂的成本,又有多少河南家庭承受得起?有钱就能享受外地高考优待,没钱就只能继续在本地熬着?显然,这种赎买式的合作只会更加扭曲高考招生的不公。

  近年来,各地在不断治理高考移民现象。此前,海南和青海的两名移民考生就遭受了严厉处罚。然而,现在从河南与津沪进行的高考合作来看,这两名考生的错误似乎只是没有向有关部门交纳委托培养费,属于私自移民,否则,也可以成为名正言顺的“全国生”而非高考移民了。

  归结一点,靠明里暗里的类似“合作”、赎买,不但不能解决现行高考招生中的问题,相反还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对此,不能不察。c009

作者:  责任编辑:阿当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中科院院士魏于全学术论文遭造假质疑(图)
下一篇文章洪战辉们不断涌现让我们担忧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