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日本老兵石田东四郎。《人民日报》记者 孙东民/摄
记录中日友好的“太增植物园”。
核心提示:60年前,一名失忆的日本伤兵又聋又哑,沦为乞丐,在死亡线上跌跌撞撞地挣扎着。河南省南召县太山庙镇梁沟村村民孙邦俊一家以德报怨收养了他。为了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伤兵,孙邦俊一家三代承担了生活的重压,还忍受了许多磨难,并在1993年为其寻到亲友送回日本。
中国农民与日本伤兵的感人故事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侵华老兵伤后所在的日本增田町与中国河南省南召县太山庙镇两地结好,增田町捐资600万日元,在南召县建起了“中日友好太(太山庙镇)增(增田町)植物园”,两批南阳青年人被请到日本研修林果种植技术。时值抗日战争胜利61周年之际,记者赶赴南召县太山庙镇,探访这段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人间真情。
深山里,河南农民谱写人间大爱
8月4日上午,一场暴雨突袭了南召县的大街小巷。
沿一条曲曲弯弯的山村公路,从县城向东南方向的大山深处行驶40公里,就是“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园”,旁边,一座雄伟的牌楼形状的纪念碑特别显眼。顺着纪念碑下行1公里,就是王中科的家。这里也是“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园”的办公室。
南面是碧波荡漾的大水库,门口是一条水泥路。北边的山坡上,种植着一株株的辛夷、柿子、桃树和杜仲树。
“这里就是日本增田町为感谢我舅舅一家救助日本伤兵,而捐资兴建的300亩植物园。”王中科说,孙邦俊的儿子孙保杰,也就是他的舅舅,把收养了47年的日本伤兵石田东四郎送回日本后,中国农民的博大胸怀,深深感动了日本伤兵家乡的人民。1993年年底,日方考察团一踏上太山庙的这个山乡,看到村民们生活的地方放牧无草、伐木无林,立即决定投资建立一个植物园,用于梁沟村村民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贫困生活。在日方的建议下,梁沟村决定立足村情,把开发荒山营造高效经济林列为村民脱贫的项目。1994年10月,日本秋田县增田町町长一行带着300万日元来到南阳进行捐赠,太增植物园因此建设。
在建设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园的同时,一座纪念碑也在这个深山村里拔地而起。
“我现在守护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家,也是中国农民博爱的人道精神。在这个纪念碑前,来访的日本考察团都会想起那段近半个世纪的人间大爱,中国农家收养日本伤兵的故事,也是日军侵华的有力罪证。”王中科告诉记者,由于舅舅早逝,舅舅唯一的儿子远在巴西,只能由他来替舅舅把这种人道精神继续弘扬。为此,他放弃了正在担任的厂长一职,当起了太增植物园的园长。目前,为了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园,他先后借贷40余万元,就是想像当年舅舅一家三代收养日本伤兵一样,把这件有意义的事做好。
以德报怨,战争受害者收养日本伤兵
翻阅着舅舅一家与日本伤兵的照片,王中科向记者讲述了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历经战火蹂躏的伏牛山区,人们奔走相告,欢庆着来之不易的胜利。
祖祖辈辈生活在南召县太山庙镇梁沟村的孙邦俊一家,屡遭战争磨难,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1946年秋,为了家人生活,孙邦俊像以往一样,天刚麻麻亮就到镇上去卖山货。一个穿着破烂不堪日本军服的乞丐站到了他面前,双手比画着要吃的东西。
“这家伙是个老日(日本人),不给他,饿死他个龟孙!”旁边的人愤愤地说。
孙邦俊望着这个日本伤兵,心里有种难言的滋味。平心而论,他恨透了日本兵。他刚想把这个日本伤兵撵走,可看着他瑟瑟发抖的身体,一种仁慈之情又冒了出来。他摸了摸怀里的干粮袋,从里面拿出了两个窝窝头,递给了这个日本伤兵。
谁料,日本伤兵仿佛发现了救星,狼吞虎咽吃完窝头后,竟跟随着孙邦俊一直到了家里。孙邦俊和妻子张金荣正要赶他走,日本伤兵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满脸流着乞求的泪花。
“要是日本那些当官的不打咱中国,他咋能弄成这个样子,咱要不收留他,看着他活活饿死,不是那个理呀。”孙邦俊这样对妻子开了口。妻子也是个软心肠,两人简单商量的结果,竟使这个日本伤兵成了孙家成员,而且一住就是47年。
乡亲们知道孙邦俊收留了一个日本兵,起初都责怪他。而并不识字的孙邦俊却告诉乡亲们,许多日本青年也是被强迫来中国打仗的,也是战争受害者。后来村里人对“老日”慢慢有了认同,遇到发放救济以及分自留地时都有“老日”一份,因伤兵头部受伤,失去记忆,不知其名,村民们便风趣地送了他一个名字“小门野郎”,政府也破例为他上了户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