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觉得这件事应该去求医生,希望他们减免一些费用,救小葛一命
小葛已进入了癌症晚期,医生说,她只剩下半年时间了,她必须尽快找到解决办法
惠民医院能走多远
今天关注的是每个人都会关心的问题,得了大病怎么办,怎么才能能看得起病?随着医疗费用快速上涨,这是一个越来越多老百姓都面临的难题,2005年,卫生部发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报告披露,我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居民应住院而不住院,最近,我们就遇到了一位这样的病人。
医疗提供不少,但并不公平
葛明艳:“那我就只好回去了,只好回去,放弃。”
重庆妹子葛明艳,要放弃的是活下去的希望,五年前,小葛来北京打工,不久就发现自己得了白血病,小葛赶到一家国有医院看病,结果第一次看病,她就知道自己活下去的希望太渺茫。
葛明艳:“我说要多少钱啊?他(大夫)说八千,当时吓得我好像站都站不稳似的,眼泪吧,就在那眼眶里流出来。”
被医药费吓坏的小葛再也不肯去医院了,躲在家里看有关白血病的书,拖了两年之后,小葛的病加重了。
葛明艳:“因为这一块吧,就像石头一样那么硬,那个肚子,人家脾都是软的嘛,像我这个用手去按,都按不动,一点反应都没有。”
可这次小葛又没看成病。
葛明艳:“那大夫说,让我准备三万块钱,要我们住院,那个时候我一听啊,我就说,我说走吧,回去吧,别看了,这么多钱上哪儿取去啊?”
小葛又拖了三年,在她的体内癌细胞的生长进入了加速期,现在只有骨髓移植有可能救她一命,万幸的是,小葛的弟弟能提供合适的造血干细胞,只要走进骨髓移植舱,小葛就有希望活下去,但小葛就一直坐在移植舱的外面,连参观的兴趣都没有。
记者:“到底这个费用是在怎么样的一个情况?”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景红梅:“可能要40到50万。”
葛明艳:“至于说要几十万,根本就没办法治。”
医生一再提醒小葛,再不治疗,剩下的日子就可能只有半年了,就在小葛有病不能治的这几年间,原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局局长于小千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原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局局长,北京市公共服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于小千:“医疗提供了不少,但是不公平。”
记者:“什么叫医疗公平?”
于小千:“就是说他得了病,有一个保障,得了病有一个地方能治,不是说他现在得了病,自己在家扛。”
2004年,于小千接到海淀区政府的任务,要设计一所公立的惠民医院,探索实现医疗公平的体制,于小千的设计思路第一条就是,不按市场规律来办这家公立医院,让穷人到医院也能看得起病。
于小千:“只要按市场规律干,只要在国有医院这,市场的规律就失灵了,医院办得挺好,可是老百姓不满意。”
葛明艳一直是在北京市海淀区打工,北京市海淀区本来是全国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地方,这里的很多医院已经接近国际水平,然而大量的低收入人群依然很难迈过这些医院的价格门槛,2005年,于小千等人设计的北京市第一家惠民医院的建设开始了,这家新医院选在海淀区北部地区,那里不仅有十几万农民,一万多城市低保人员,而且也是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为了避免市场规律再次在这家国有医院里起作用,于小千早早地就开始挑选医务人员,他安排了一些考试,帮助医生们改变从患者身上赚钱的市场思维,只有那些通过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家新的医院工作。
葛明艳的丈夫小周也跟她一起在北京打工,在小周看来,他爱人的病并不是治不了的绝症,现在的关键就是钱的问题,如果只是因为钱不够,耽误了小葛的病情,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小周经常会有一个幻想,医院能不能少收一点钱,先把人救好,虽然只是一个幻想,小周还是决定去试一下。
周洪,葛明艳的丈夫,也在北京打工,穷归穷,但周洪从没想过要看着自己的妻子等死,他觉得这件事情应该去求医生,希望他们减免一些费用,救小葛一命。
周洪:“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窦大夫对没钱看病的病人特别同情,窦大夫总是尽可能地给小葛开一些便宜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主任医师窦焕福:“所以说我们知道,像她这种情况,有时候碰到自费的,我们很难办,这个情况,因为是他们本身是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的,可你靠社会呼吁,这个献爱心,那那个呢怎么办呢?这么多,你说,很不好办。”
觉得更不好办的是骨髓移植病房的大夫们,他们虽然很希望小葛能够立即移植骨髓,但几十万的医药费,这笔巨额费用不是他们能够免掉的,因为科室的运转就靠这些利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