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逢龙博士第三次状告北京市发改委,他说“很无奈”
 左边是收集的雨水,右边是安逢龙通过自己的技术处理后的“准地下水”。
深度提示
一名南开大学的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历经十余年积累,苦心研究发明了“雨水地下水资源化的淡水供应技术”,并获得五项国家专利授权,还有一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
为了让这些专利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只身一人来到北京,举债50万元成立了一家“水资源开发公司”。之后,他先后三次向北京市发改委提出水价听证申请,连续遭拒后,他三次将北京市发改委告上法庭,虽然其中一起诉讼已经败诉,但他仍然充满信心……
他说,只要政府给他政策,5年之内就可解决华北地区缺水危机。
他就是“水博士”安逢龙。
2006年6月12日上午9点,北京市浩大安博水资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安逢龙,又一次走进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按照法官要求,他交了80元,拿到了立案通知书。
这已经是安逢龙第三次将北京市发改委告上法庭。起诉的理由是:北京市发改委对他委托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提出的“自主解决水资源的水价听证申请”不予受理,他请求法院责令发改委撤销对原告水价听证申请不予受理的决定,并按被告的职责,责令其组织听证。
事件缘起
一场大雨淋出超级梦想
下决心自己搞发明
那是2003年9月的一天,安逢龙刚刚因故辞掉了天津市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的工作,心情郁闷的他漫步在天津的大街上。
下午3点左右,他走到西苑小区时,突然天色大变,雷声滚滚,很快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路上的行人纷纷寻找屋檐躲避。
安逢龙没有躲雨,他想让雨水清醒一下自己的头脑。
仅仅15分钟,满大街的雨水流淌成了小河,雨水流进了排水渠。
看着滚滚流淌的“雨河”,安逢龙一路小跑来到“雨河”汇集地——城防河。在这里,安逢龙突然产生一个奇异的想法:何不把这些雨水进行加工后注入地下含水层,快速补给地下水,以解决华北地区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呢?
回到家,落汤鸡一般的安逢龙马上打开电脑开始查资料:
国内没有这项技术。
国外也没有这项技术。
他下定决心:自己研究。
连续提交“雨水专利”
在此之前,安逢龙从事水处理技术和工程的相关工作已有十多年,人称“水博士”。
从遭遇雨淋那天开始,安逢龙便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门心思研究雨水地下水资源化的方法,就连吃饭时也要等妻子呼唤好几遍才草草吃上几口。他早已习惯了熬夜,为了搞成雨水“深加工”、“深回灌”,最多的时候他连续40多个小时没合眼。
2003年9月26日,他通过天津市知识产权局,提交了第一项发明专利申请。
紧接着,10月31日、11月17日,他又提交了一项发明专利申请和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全部与雨水利用有关。
安逢龙计划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雨水利用开发工程,如果政府能够支持,将在北京的近郊区降雨量丰富的地方打近万个机井,以收集雨水,经过过滤后,通过市政管网向城区输送。当然,他也希望收集到的水资源能在市场上交易,并获得收益。
水价听证会的门外事
2004年6月3日上午,因名额有限无法进入北京水价听证会会场的安逢龙,带来了30份题为《水的价值与价格制定》的文章,在会场外向听证会代表发放。
让安逢龙高兴的是,听证会的工作人员并没有阻止他向代表们发放材料的行为。听证会还未开始,他的30份材料已全部送到有关代表、记者与旁听市民手中。
在这份长达15页的研究成果中,安逢龙通过对京津地区海水淡化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成本分析,得出结论称:供水价格的制定应避免计划经济的影响,使水价逐步回归价值。
提请听证
希望发改委给雨水定价
举债50万元成立公司
安逢龙一开始想找政府解决雨水利用的投资问题,但他碰了壁。
安逢龙又找到几位洗浴行业的老板,想让他们投资,但这些人一听他说的事,都觉得他像个疯子,老板们都认为“不可能赚钱”。
他决定自己想办法。但资金问题让他犯了难。他和妻子商量,想把房子卖掉,“最起码也值20万元”,但妻子坚决不同意。最后,妻子只同意给他5万元。无奈之下,他逐个向朋友借钱,筹到了50万元。2005年4月,凭借这50万元启动资金,连同自己的技术投资,他终于在北京中关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北京市浩大安博水资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安逢龙构想的模式是,由高价水用水大户投资进行项目研究,而对于投资者的好处是:投资者可以成为他们公司的会员,在雨水开发利用工程获得成功后,用水价格可以优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