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开始了水木年华 的组合,到2002年的时候李健退出,杨勇和缪杰加入进来,半年以后杨勇又推出,才固定成现在的水木年华。在出道以前我们一直都在学校里写歌、演出什么的,有了名气以后就在各高校演出。
关键词2:扒带
(扒带的意思就是指找到当时最流行的港台或者外国歌手的歌,然后找人分析一下人家的编曲方式,然后找一个乐队,一个录音棚,一个嗓音与这个歌手相像的歌手,然后,一盘流行歌的磁带就这样出来了。
80年初的歌手们,几乎没人没扒过带。王菲 扒过邓丽君 ,那英 是扒苏芮 的专业户,屠红纲当年常扒齐秦……)
朱桦:
那正是个全民扒带的时期。中国一直在扒带,一直扒到八十年代末。我也在那个过程中,但千万不要嘲笑那个过程,现在回忆起来那是太难忘的经历了,练习了所有类型不同风格的歌曲,这个时期以后不可能再出现了,因为你没有时间把昂贵的录音棚作为一个练习场。我能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签约歌手,就因为我扒得太好了,我甚至有些歌唱得比原唱还要动人,那时候录音棚里录得最好听得歌,后面就是我的名字。我真的很感谢当年的那些作曲家——现在的这些大师们。
蔡国庆:
那时,内地音乐市场是卡带的天下,而且都是港台流行歌曲。因为港台的卡带卖的太贵,那边新歌一出来,内地不错的歌手就立刻翻唱,出了很多的拼盘卡带。1984年到1988年,我翻唱了无数的港台歌曲,几乎所有当红的港台歌手我都翻唱过,印象最深的是谭咏麟 、刘文正、费玉清。那时,我录自己独唱的卡带专辑,大概有十几盘,拼盘什锦就无法计算了。录独唱专辑,我一个星期就录完了,那时候给了我很好的练功机会,完全靠速度来拼出来的,学唱和识谱的能力简直超强,我们这批人被称为“棚虫”,所以到现在,我们这批歌手仍然是进棚录音最快的。我记得1984年、1985年左右,曾经和王菲一起录过一个二重唱拼盘,她那会还是东直门中学的学生,主要翻唱的都是邓丽君的歌。
毛宁:
我当时初到广州,广州消费很高,生活比较困难,我所在的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还不太接受这种流行唱法。当时毕晓世和解承强都是我们团的,在他们的介绍下,我也开始了“炒更(广东话,意指在外干私活)”,就第一次去了太平洋录歌。那时也是谁的歌流行就录谁的,扒了好多带子,就靠这个挣钱。
水木年华:
那个时候那英啊、屠洪刚啊都模仿过台湾的歌手,那英唱苏芮,一模一样的。印象最深的是屠洪刚勇细腻的嗓音唱齐秦,真有点怪怪的(笑)。那时候就有很多那种卡带,印着齐秦的封面其实里面都是屠洪刚唱的“盗版”,也是扒带的一种。没听过的歌手的歌觉得挺好听的,比如那英唱的苏芮,以为原唱就是这样呢。可屠洪刚唱得齐秦,我们老听原版啊,那叫一个别扭。还有一个广东的组合叫星座,他们老翻唱什么姜育恒 的歌啊等等,那些我们就没听过原唱就以为他们就是原唱,觉得很好听,后来才发现,原来全是港台的歌曲。
胡海泉:
我在北京干过扒带的事情,就比如给卡拉OK作一首几十块钱。
关键词3:走穴
(在内地流行音乐最初的年代里,歌手干得最多的事,除了扒带,就是走穴了。)
蔡国庆:
81年分到人艺,84年开始参加了那个年代特有的“走穴”演出(由一个“穴头”演出商组织歌手、乐队、舞蹈等各种演员去全国各地演出)。那时,北京每次首体的演出都轰动之极,也有点像现在每周的《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星光大道》特别方便就可以观看。我那会都是骑自行车去。演出的12组节目定位不同,每个演员都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崔健穿个中山装,背个军用挎包,很有特点。而我们更多的人比较靠近港台的装束,那个年代是非常时髦的,头发吹得非常高,喷上蓝色、红色、金色的亮粉。演员也为了讲求服装效果,什么布料都敢穿,我甚至把绷音像的烫金平绒布找回来给自己做了条裤子。女演员也没什么饰品,能带几串金链子就了不得了。80年代中期,家里有12寸牡丹彩电了不起,有冰箱的话你们家就是富翁了,万元户。84、85年我们团有个人就靠走穴,买了算是第一辆私家车126P,其实还是像现在的“小蹦蹦”(手扶拖拉机)加了个汽车外壳,5000块钱。
(扒带和走穴解决了当时歌手们的经济问题,但穴头给你的费用却是要按你当时的名气和地位来计算的。于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能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和春节晚会,就成了大部分歌手孜孜以求的事。这是当年歌手们能够真正面对全国观众,确立全国知名度的唯二的正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