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歌坛的20年,首先当然是由歌手们唱出来的。站在20年的关口,思过去,看现在,想未来,感慨万千,这是每个歌手都在情不自禁做的事情,也是这个歌坛首先要做的事情。
Part I 头十年,单打独斗
关键词1:入行
朱桦(八十年代初):
我是在一个胡里胡涂的年代就进入了这个行业,16岁高中三年级的时 候,帮一个男歌手在里面做女生对唱《如果》,制作人是苏越,那时候制作人叫音乐编辑,编曲叫配器。我小时候有少年宫录音的经历,所以我也不怕录音棚,那时候录音是要一次完成的,后来的录音其实要轻松得多。 蔡国庆(八十年代初):
86年参加全国百名歌星演唱会,崔健 第一次唱《一无所有》、田震第一次唱《最后的时刻》、杭天琪唱《黄土高坡》、霹雳舞吴立坤等等。我就意识到我需要从话剧的行业转到歌手的身份,我把这一年当作我自己正式进入流行歌坛的年份。
毛宁(1987年):
那会儿我才18岁,当时我还是个全能项目的运动员,有一次我们在全运会中拿了奖,后来在汇报演出,我就代表运动员唱了一首《最高峰》,这次节目在当时的辽宁电视台播出后,反响挺好,在连续两个月内都是点播率最高的节目。我当运动员时没有人认识我,唱了这首歌后走在大街上有人认得我了。当时大家都觉得我唱得不错,形象也挺好,第二年就参加了一次业余歌唱比赛,也拿了大奖。接下来辽宁省歌剧院就要调他过去,刚开始他还不愿意。进了歌剧院之后,又赶上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来招人,就又把他招进去了,这就成了正式的职业歌手。
高旗(1988年):
开始唱歌的时候,还没有“歌坛”呢,弹吉他之后,88年、89年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喜欢摇滚乐的朋友,人也不多,一起演出。
零点 乐队(1991年):
因为每个人都是从小学乐器的,又都是内蒙的,最早就成立了一个乐队,当时也没有名字,在地方信息比较闭塞,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91年来北京,到了北京以后看了很多艺人资料,开始觉得要想真正发展就要写歌,才开始创作。当时属于伴奏乐队,在北京的夜总会等干了好多年,当时的目标就是成为最好的伴奏乐队。小欧是94年加入的。小欧来了也做了一段时间的伴奏乐队,那个时候是第几届中央台歌手大奖赛,小欧当时还弹键盘。也是经过那一段时间的过渡。我们一直都是两条腿走路,一边工作能够维持生活,因为大家都是外地人,要能呆得下去得有生活保证,一边排练弄歌。
戴娆 (1993年):
我是在那一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青年歌手“英皇金融杯”的比赛中拿到冠军,后来就被签约就成了星工厂旗下的歌手。那时,签约制刚刚开始,那会机制还不太完善,像广州,上海,北京,几大唱片公司也进到中国来了。我这么觉得,我们这一批歌手,在那个时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就是上一批歌手是团体制,像文工团阿什么的。
汪峰 (1994年):
94年找了我音乐学院的同学组了乐队,排练了两年,96年开始演出,97年签了京文。当时音乐大环境气氛特好,虽然那会儿已经不是刚开始了,有5、6年了,但听众的热情很高。大家并不是在一种完全明确方向的情况下开始走的,而是靠着一种精神的支持下追求、探索的。那个时候,有特好的,比如说崔健那一拨儿,也有我觉得特别差的,完全就是听不了的,各方面都很缺乏,只有着一股摇滚的劲儿。
姜昕 (1996年):
我当时是因为和窦唯、丁楚、张炬这帮人在一起玩,才慢慢地进来的。他们让我觉得与众不同,让我觉得他们身上有热情,有能点燃我的东西,我才去接近他们。当时我就退学了,跟他们在一起,那样的年龄和那种激情是一致的。 胡海泉(1996年):
我学的是外贸管理专业,可是我最大的爱好还是音乐,那时正好有个机会,我父亲的朋友在北京有个音像公司,有一个学习音乐制作的机会,然后我没毕业就跑过来了,最后一年的时候,后来通过实践发现自己适合干这个也愿意干这个,就跑到这来了,就这么简单。
96年来北京,然后再给李小双做歌的时候认识的陈羽凡,后来他就找到我,提出合作的意向,成立组合,其实我小时候很喜欢听合唱团和双人的创作组合,所以他提出来的时候我也不觉得意外,那时台湾有个组合叫凡人二重唱,他一直在给我介绍这个乐团,然后就觉得这个形势特别好,然后我就认同他这个方法了,很快我们就把自己的作品放到一起,做了个demo。
卢庚戌(20 00年):
2000年的时候,我是先以个人的名义出了一张专辑叫《未来的未来》,2001年就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