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场宫心计?
“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今年我有两千工分了。”发辫扎着红绒绳子的新娘从新蓝制服口袋里掏出一本红封面的小册子,摊给大家看一看。
这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山那面人家》中的一个片段。也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一幕婚礼缩影。
61年前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赋予了女性和男性同等的财产权。当时如此轰动的变革,而今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常识。
到了今天,与每位国人息息相关的《婚姻法》第三次司法解释实施之际,法律细节变更,牵动人心。最敏感的部分,不外四字:“房、钱、娃、权”。
而现代社会,婚姻蜕变为一场宫心计:
精细地算计有朝一日劳燕分飞时,房子、车子、票子、孩子该如何瓜分。精英们为婚姻赎身,无所不用其极。离婚拉锯战中,伤心的女人,求助律师能抛出锦囊,扼住前夫的咽喉。而律师们则以洞悉世事的口吻教导姑娘们,买房时脸皮儿厚点,如果不出资,最好还是把名字写在房产证上,这才是王道!
但是,抢在婚姻这家合资公司散伙前,在房产证上加上自己的名字,就有安全感了么?该是我的,据理力争,把钱终于牢牢抓到了手里,却为何落寞却如影随形呢?
更何况,如果这么较真,这样无趣,我们干嘛还要兴师动众折腾着结婚呢?
社会学家李银河(微博)提供我们的答案是,婚姻起源于:一,私有财产需要合法子嗣继承;二,男女双方需要有相对稳定的关系以照顾子嗣。
虽然财产问题在婚姻里所占的分量会越来越重,但李银河冷静地说,理想的婚姻,依然是爱情为主、财产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