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过渡之作巧妙注水,反乌托邦符号“有形无神”
《饥饿游戏》的注水工程之庞大,水量之多,可以从片中水坝被炸一幕得到答案。虽说前阵子的《霍比特人3》水分也不少,但相较于后者半场政斗、半场武斗的粗暴结构,《饥饿游戏3》的导演弗朗西斯·劳伦斯则有一种奇异的才华,他能将水分均匀渗透进每一个情节细胞,通过拉长几个定格、放慢对白的语速、多一些空镜头和无言凝视,塞满两个小时的片长。
观众即使觉得冗长不堪,也找不出具体尿点,上厕所那三五分钟里,随时可能上演一场气势汹汹的暴动。《饥饿游戏3》并没有一部商业大片该有的追求,完成的是过渡之作的基本任务——把前面几集的事情说完整,仅此而已。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发展,就是把之前处于隐性的人民战争推到了台面上。反抗军与暴虐极权势同水火,民众也被鼓动起来,奋勇捐躯扫荡军警势力。极权政府“国会区”去年还是兵强马壮、固若金汤,今年被人民革命的大潮一冲,顿时千疮百孔,呈现摇摇欲坠的颓势。
影片罗列了演讲洗脑,秘密监控,身份符号化的士兵,被驱策的奴役劳作,禁闭和拷打,死亡游戏等等,以此表现该政权的铁腕统治。但上述都是符号,我们可以在任何一部反乌托邦电影里面见到,拼凑符号无法传达核心精神,亦步亦趋的堆砌只能画出猫来。
《饥饿3》新海报 劳伦斯反抗成功坐总统椅,下页更精彩
《饥饿游戏》勾画了反乌托邦的边框,却无力捕捉反乌托邦的内韵。考虑到这是青少年电影,有形无神可以原谅,但原作者和编导在故事层面超出了青少年的领域,搭建了一个成人政治、军事的舞台,并让青少年担当扭转乾坤的救世主。要知道,这不是街头争地盘的帮派,而是拥有空军和核武器的政团军队,可供青少年英雄一展所长的,除了秀场,只剩摄影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