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死了:末日恐慌+乐观主义+反乌托邦+少年拯救全世界
热闹看够了,可以稍微聊聊片子在科幻情结上的怀旧。比较明显的一种倾向,就是它特别斯皮尔伯格。具体体现就是,少年为主角拯救世界,以及不分阶级、种族的全人类幸存大结局。这也难怪,按年龄推算,伯德就是“看着斯皮尔伯格科幻片长大”的影迷,大爱结尾,也符合“迪士尼出品”的基本调性。
除此之外,影片对于70年代一批好莱坞科幻片的“致青春”,也十分显著。当年受到冷战核危机和宇宙探索热影响,好莱坞批量生产的科幻片大多逃不出“末日恐慌”和“反乌托邦”的人文主题设定。
所以,包括《宇宙静悄悄》、《逃离地下天堂》等片,都是设定“地球行将毁灭另寻它路”+“新世界秩序如何破解”的路子,尤其偏向软科幻。两者兼顾的结果,又往往是积极收尾,给人带来乐观。
这一切,在《明日世界》里都有体现。“明日世界”建立的本身,初衷就是来源于“末日恐慌”心理,其对地球施加的心理暗示,同样也是。而其内部秩序虽然没有着重描写,基本上也能从结尾的破败描写看出,没逃出《500年后》这类反乌托邦痕迹明显的片子的窠臼。
因此,当影片后半小时、三人组进入“明日世界”后,虽然观赏性其实降低了不少,但并不影响你怀旧。这也算是歪打正着的一种补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