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最后,莱莉重拾信心回到最爱的冰球场,情窦初开的小男生看着莱莉一脸呆滞,一头乱发下脑袋里的小小人们已经尖叫着“女孩!女孩!”乱成一团,这里并不是最终结尾,但观众们已经拍手欢呼到听不清影片台词。
这样高涨热情的反馈,也许代表了我们还没有把那些纯真童趣扔进记忆的深渊,五个在影片里折腾的天翻地覆的小东西,也在所有观众头脑里留下了一场五味俱全的情感风暴。
最棒最惊喜的还是那些一晃而过的小配角们,父母头脑中小小人,一下就准确表达出成人世界,但是又是带着童真和快乐的成人世界。父亲和莱莉头脑中那两个一模一样只不过大一圈的愤怒小人,母亲和莱莉一模一样的胖胖的蓝色悲伤,原来家人是这样的奇妙、温暖的感觉。
莱莉的主导情绪是乐观,父亲则是愤怒,母亲是胖乎乎的悲观。不要否认任何一种情绪,有了理智控制的愤怒就是力量,有了乐观相辅的悲观就是慈悲。
另外你还能发现,他们各司其职但也出奇的和谐一致,一样的服饰、一样的发型、一样的爱好,成年人头脑里的小小人已经随着成长可以谙熟的控制人类情绪,但是他们也失去了莱莉脑袋中五个小人跳脱鲜活的个性。
在我们还是孩童时,情绪是单一简单的,情绪中心的控制台也只不过是几个按钮,开心了会笑、饿了会哭,Joy一个人便可以完成莱莉的情绪输出。慢慢的,控制台越变越大,最后彩蛋精彩的让人又哭又笑,情绪主导了现场所有观众,这种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
情绪小人们根据莱莉所接受的外部刺激选择情绪输出,每个情绪主导的记忆片段会被染上各自不同的颜色,而那些重要的记忆则会发出流光溢彩,成为大脑中情感和道德乐土的能量来源。
莱莉最初的闪光记忆都是快乐的,直到搬家后新学校自我介绍上第一个闪着光芒的蓝色悲伤记忆球出现,让脑中小小人们惊慌失措。悲伤的T被禁止触碰一切快乐的记忆,然而情绪,有时候是不受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