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期热映的电影《左耳》表现出青春期少年的特征——胸怀大志,技巧生涩,有些矫揉造作而且情绪也不太稳定,但将它一棍打成烂片是粗暴的。因为是一部青春期电影,所以有着相似的困扰,青少年从其中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从中还是能感受到青春的气息的。
在饶记拉面馆里,乖少女遇到坏少女,坏少女从乖少女的碗里抓了一把香菜丢进自己碗里,梗着脖子仰起鼻孔说,她就是喜欢抢别人的东西。这种桥段肤浅得令人匪夷所思,不过青春期里的情绪就是容易被夸大的,《左耳》不是青春纪实,它本身就是一宗再现青春的行为艺术,矫揉造作,自以为是,还有点大惊小怪,像多数人的少年时代一样。导演显然能够把握住这一点。
但这不能掩盖导演的叙事能力捉襟见肘,李珥与张漾的爱情契机缺乏说服力,李珥个性的转变也突如其来,在故事的进展中观众其实很难抓到重点人物。前半段戏中浓墨重彩的黎吧啦在去世之后突然被导演遗弃,在此后的任何叙述中都无法唤起观众对她的一丝想念,她成了一个众人伤痛的借口,一个花大力气买来的伤疤,始终被误以为女主角的黎吧啦突然被前半场几乎没有存在感的李珥代替,很难说是成熟的处理方法。
《左耳》不应该叫做青春片:是青春期电影,下页更精彩
如果说黎吧啦这个角色的失衡只是技巧生涩,另一根断掉的线许弋则明显带着赌气的情绪,导演和编剧显然都既不舍得黑化后的许弋堕落走向奇怪的方向,又不想让自己电影的结局落入俗套,只好采取回避,始乱终弃把他丢掉了事。即使在文学作品中,在叙述途中丢失的人物也很难成为高明的留白,何况始终担任线索穿起数名主角关系的许弋突然失踪,完全无法像王家卫解释“一线天”的失踪一样,只说“他是里子”就能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