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娱乐生活>电影电视>电影资讯>

《失孤》拒绝表层 还原打拐案 严格限制哭(3)

来源:中网资讯娱乐 时间:2015-04-07 17:21:57

  彭三源花了两年时间去冷静。这之间,她想过把《失孤》拍成纯纪录片,“但后来我觉得,任何一个有想法且愿意付出精力的导演,他都能拍出来一个,对吧”?她甚至想过把它拍成公安打击拐卖人口团伙解救孩子的警匪片,“出来票房会很好,但从创作取向来说,我仍然还是觉得它多少有些表层”。

  最终,促成《失孤》温暖走向风格的关键,是逆向思维。彭三源说,虽然类型风格一直举棋不定,但有一点是她早就确定不会去做的,那就是煽情催泪:“我不想把它拍成《妈妈再爱我一次》那种让人痛哭流涕的电影,一来有人做过了,二来生理催泪太肤浅”。基于此,《失孤》的终极走向,按照逆向思维的模式开始搭建而成。。

  “首先是不玩命催泪,《失孤》要传递的是温暖、正能量。其次就是挖掘表层之外深层的东西。第一层是寻找本身(剧情),第二层是坚持(刘德华角色的心理),第三层是人和人之间的温暖(刘德华与井柏然的互动),第四层是个人在过程中灵魂上的转变(刘德华角色片头和片尾的心态对比),第五层就是属于升华、悲天悯人的那个部分(结尾佛语)”。

  PART2

  人设处理:四条人物线 还原打拐案全貌

  确定好《失孤》的大方向,该解决的就是人设部分。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大家都关注到了的是刘德华和井柏然,但彭三源补充说,吴君如饰演的人贩子拐卖的那个儿童,也是一条预设的线索。

  按照彭三源的设想:“有三个层面的人,是必须要表达的”。这其中,“一个是丢失孩子多年还在路上寻找的父亲(刘德华),一个是丢失多年寻找父母的孩子(井柏然),还有一个,就是正在发生的、刚刚丢失的孩子(吴君如拐卖的那个孩子)”。在彭三源看来,这三条线是“能够代表整个打拐这件事的全貌”。

《失孤》拒绝表层 还原打拐案 严格限制哭

  得承认,由于剪辑和剧情串联的问题,彭三源的这第三条线,在片中游离地较远,跟刘德华、井柏然两条线的浑然天成相比,嫁接地稍微有点儿生硬。同样,倪景阳在片中出演的那个孩子被拐卖、最终选择自杀的母亲角色,也有相似的问题。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倪景阳的这个角色,是片中唯一一个着墨较多的“母亲”角色,她的存在,和“父亲”、“孩子”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家庭。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刘红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