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资深媒体人兰萱认为,拥有庞大台湾新民意的柯文哲,是不断地在冲撞一些体制,其中也包括了两岸关系的框架,他都想试试看,自己能不能成为突破僵局的“历史先行者”,而对大陆方面而言,则是想藉着看起来是绿营人士的柯文哲,对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施压。这种观点有部分道理,但也轻忽了大陆的一贯的两岸策略和柯文哲性格本身。
在两岸关系的论述上,柯文哲的基本内涵是没有“九二共识”的一个中国认同:“一个中国不是问题”、“两岸一家亲”。这充其量只能是一种情感描述而非政治、政策表述。大陆如果现在就接受没有“九二共识”的、模糊的一个中国的表述,断无可能,这对长期坚持“九二共识”的国民党不甚公平。但如果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最终表述定位在,没有“九二共识”,但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柯文哲
也就是柯文哲两岸言论的系统和正面、正规表述的话,也应该是个很大的进步。在用这一表述赢得政权之后,大陆应该研判这种进步对两岸交流的进步意义:没有“九二共识”,并不表示不能形成新的共识,更不表示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前提是,民进党得有这样的自觉和改变的魄力。
外界对柯文哲两岸言论,可鼓励但不可给予太多寄望。柯文哲对两岸的言论,很多部分短期内还无法沉淀成政治和政策的表述。柯文哲的个性和期间不断的修正,如果对他不利,任何时候,都会用近似孩童亦庄亦谐的态度抵赖和否认。
两岸统一
另外,如果他在政治和权力上想走更远,就会回归他骨子里的绿色本质。他在台北获胜,很大部分是因为他和绿营是同盟而不是很会选举很战斗的民进党的政治对手。而且柯文哲的横冲直撞的行为方式,民众给他包容的时间也不会无限期长。一旦其对民众和媒体不再有新鲜感、执政又遇到徘徊时,他身上的光环,比来的实惠消失得还要快。届时,其对两岸关系的促进的分量,就远不如现在。大陆对柯文哲的言论应对显然十分恰当。不反应过度,又尽可能善加利用。这符合既坚持了自己的底线,又鼓励包括柯文哲在内的更多的中间和假中间人士,对两岸走向和平发展的任何有益的表述的讨论和探索的鼓励。智慧在民间,也许大陆和民进党的交流,能够借此有更多的思考、创新和延展。柯文哲要发挥他自认为他能对突破两岸僵局有独特的作用,他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而且要越早越好。对两岸来讲,柯文哲式的愿意自担打破两岸僵局的人物也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