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在今:也叫东亚包围圈,就是围绕中国大陆从尼泊尔、缅甸这么转一圈,一直到北边的南朝鲜,都建立对大陆的一个情报网络,对大陆来讲形势是很紧张的。
解说:第一时间获悉情报的是时任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对于美国围绕中国大陆所建立的新月形包围圈的情报,其实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的1950年4月已经被中国公安部门所获悉,如果说中共过去的主要对手是国民党的特务,那么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共的对手又增加了国际间谍,而对于如何与国际间谍作斗争,又必将牵涉到外交问题。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敏感的问题,于是杨奇清专门向时任公安部部长的罗瑞卿进行请示。
杨清:请示他以后,专门成立了一个就是关于国际间谍的这个也不叫专案组,反正就是类似的这个组织,就是专门来了解国际间谍是怎么潜伏下来,然后对我们的新生政权有什么威胁,怎么破案,父亲对这个是很重视的。
解说:这个专门针对国际间谍特别是美国间谍的专案组隶属公安部政保处,由杨奇清直接领导。这个部门后来破获了轰动一时的炮轰天安门阴谋案。
此时新中国成立还未满周岁,国民党特务依旧四处肆虐。一些美国情报系统的国际间谍也在窥视着新生政权,而虽然朝鲜问题的不断激化,中国国内的几股反革命势力都借机开始加紧活动。
郝在今:在大陆留下的这些特务啊,还有解放后受到镇压的这些反革命啊,他就想起来搞破坏,一直想破坏。一有了朝鲜战争啊,他们就觉得时机到来了,就是可能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了。
杨清:他们就跃跃欲试,觉得反攻大陆的机会到了,另外那些残渣余孽也出来捣乱,就觉得就是说我们一定要配合。
解说:1950年10月10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将跨过鸭绿江前几天,毛泽东亲自做出批示,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此前毛泽东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镇压反革命一直处于审慎保守的态度。
直到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决定出兵抗美援朝后,毛泽东认为时机到来,严惩国内反革命分子,同时大造仇美,敌美的宣传攻势。
杨清:把这个罪大恶极的拉到街上去游斗啊,公开处决啊,这些都是一种威慑力量,所以他们小特务就害怕,这种害怕心理导致他们赶快去登记,别再耽搁了。
解说:镇反所形成的强大的心理攻势,无论是国民党潜伏特务,还是有着国际背景的间谍,都感到无形可遁。
1951年4月18日,长春市公安局来了一位自称叫陈守铭的人,他主动要求自首。
(画中音)公安人员:请你讲一下你来自首什么呀?
陈守铭:我现在住在长春,1951年3月18日由香港来长春潜伏。我在香港加入了一个美国间谍组织,上峰给我的任务是搜集朝鲜战争期间东北的政治、经济还有军事情报。
朱振才:当时长春公安局把材料转到北京来以后,北京市公安局进行调查核实,他交待的情况比较属实。
(画中音)公安人员:介绍一下你们这个组织。
陈守铭:我们这个组织叫美国海外观测队44支队沈阳潜伏组,隶属于美国中央情报局。
朱振才:美军观察队第44支队,这是美国间谍组织在中国最猖獗的一个组织。
孙有光:全国各地都有,特别是沿海,比如在北京、天津、沈阳、长春、青岛、广州都设有它的分支。
解说:第44海外观测队是二战期间成立的美国战略情报局的一部分改组的,名字叫美国陆军战略情报处。第44海外观测队是它们在中国对外使用的一个名称。1943年这个组织进入中国大陆,1947年7月美国中央情报局成立后,第44海外观测对被纳入中央情报局。
陈晓楠: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第44海外观测队全力开始刺探关于苏联和东北的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情报,那么这个组织在中国大陆到底潜伏有多少小组,有多少人参加呢?他们的活动和联络方式又是怎样呢?
随着陈守铭的自首,这个神秘的美国中情局海外第44观测队终于露出了冰山一角。
解说:新中国成立了,但是初生的新政权却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中。
吴光祥:当时中国面临的是一个两极世界,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一个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而且这两大阵营的对抗,就逐渐演变成一种意识形态跟社会制度的对抗。
郝在今:美国出现了一个大的政策的转向,就是出现了麦卡锡时代,他们就总结说是为什么丢掉了大陆,然后就倒向反共更加极端,美国也出现了这么一个风潮。